《唐潮》读书札记 | 大文豪也是房奴
买房置业,是中国人的嗜好,不论钱多钱少,有钱没钱,人人都想置买房产。亿万富翁百套千套不嫌多,贪官污吏十套百套贪不够,平民百姓穷其一生为买房,但做房奴也无妨。呜呼,可怜天下中国人。
买房,只是当今国人的癖好吗?非也!这是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传统,中国人自古就爱买房。
老先人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很多优秀的,也有不好的,更有糟粕的。个人愚见,买房置业留子孙就是一个不好的传统。
看看历朝历代的国人,但凡有些能力,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花,舍不得用,勒紧脖子,节衣缩食,置地建房,意欲福佑后世,泽被子孙。可看看结果呢?子女孝顺的还好,遇到不孝的子孙,房子留给儿孙,自己晚景凄凉,老无所居,老无所养,老无所终;子孙争气的还好,遇到不肖子孙,富不过三代,纵有广厦千间,也不知留给了谁人;再者,铁打的河山,流水的朝代,政朝更迭频繁,纵是富甲一方,也不知何时羊毛被薅。从这点看,我还是推崇西方的文化观念,重在自我,活在当下,“儿孙自有儿孙福。”
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好,我们言归正传,还是来读读《唐潮》,看看我们的先人是怎样买房的?
大文豪也是房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官拜京兆伊,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皇上眼皮子底下的正部级高官,位置显赫。可一直居住在公家提供的官府内,直到年近半百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产。勤勤恳恳三十年,只落了一套房子,也可以说做了几十年房奴。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载,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意思是说,自打我来京师为官,只携带着一摞子书来,勤勤恳恳三十年,才获得了这套房屋。这房屋一点也不华贵,但于我而言已经有余了。
如此看来,唐朝的官员好生廉洁。
另外一位买不起房子的名人是大文豪白居易。他初到长安拜访前辈官员顾况时,顾况就告诉他“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可这个名为“白居易”的小伙,偏偏不信,就要留在首都长安发展,也许他认为“白”住的房屋很容易。后经顾况推荐,他在秘书省谋上了“校书郎”这个差,相当于现在的国办秘书局审稿岗位,这妥妥的国家机关公务员工作。只是他没想到,这薪水根本不足以买房,于是他先在永崇坊的道观居住,其后又租住更加偏远的茅屋。到了34岁那年,才在距离长安城百里远的乡下渭南县买了一套房子,供母亲、弟弟和一大家人居住。直到50岁的时候,才终于在长安城买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大诗人也做了一辈子房奴,用其一生深刻体验了“白居不易”,难道是他名字起错了的缘故吗?!
看来啊,还是今人买房容易些,还是现在的官人好当些诶。
唐朝房奴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