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任文化”风靡,信任哪有那么容易
在过去,我们相信报纸上说的,相信广播里说的,相信书本上写的。可现在,我们却什么都不敢相信了。
潘石屹在最近走访一些城市后在微博上发表感叹:“未来的社会最重要的是信任。信任你周围的人,信任陌生人。去坐陌生人的车就有了Uber,滴滴。去住陌生人的家就有了Airbnb。有了信任才会有共享经济。”
很多人表示支持,但又觉得无能为力。的确,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城市人流中,遇着的大多是不曾相识的人。对着一个陌生人,你能信任他吗?有一位朋友第一次来武汉。他从汉口火车站下车后出站,走到发展大道路口想问问到球场路怎么走,但连问4人,他们都手指电线杆上挂着的一块牌子,不说话。原来牌子上写着:请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谨防上当受骗。
再说一件更诡异的事,居2013年武汉晚报报道,学生池某在武汉东湖溺水身亡,其同学给他福建老家的父亲及亲属打了56个报信电话,可是对方就是不信,其父还坚信对方是骗子。同学劝其家人“不管是不是骗子,去武汉看一看”。池某堂姐赶到武汉后,告诉池某父亲消息,电话另一端开始嚎啕大哭。56个电话打不来死者家属的残酷现实,让很多人看到了当下社会的信任危机。
其实我能理解这位“56个电话仍不信”的父亲,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对陌生人心存警惕,即便面对善意举动时也是如此。更何况,从小我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与陌生人说话”,那个时候,陌生人可能是骗子,是罪犯等等,陌生人的丑陋阴影已经深深埋在我的心底。后来长大了,听到了太多陌生人犯罪的新闻,让我更加对陌生人胆战心惊,敬而远之;再后来,还听说过一些熟人坑熟人的信息,就更加对陌生人感到惧怕了。
就算是熟人、亲人,现实中有时为了短暂的利益,朋友欺骗朋友,叔叔欺骗侄子。父子、夫妻、朋友同事、熟人邻里都需要设防,陌生人之间更是人人自危。当有陌生人对你说他的钱包丢了,没钱回家,希望你给他一点钱,你不会心生怜悯,因为你知道,他是个职业骗子;当你遇到困难,有陌生人前来帮助时,你也不会心存感激,而是小心谨慎,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你害怕他另有所图。不信、不信、还是不信——“不相信”的情绪正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蔓延。
中国社科院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约70%的中国人不信任陌生人。今天,这种“不相信”的情绪,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吃饭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出行不相信铁路行业解决买票难的能力和诚意,上医院不相信医生没有给自己多开药……不要相信陌生人,竟然成了社会所宣扬的公认真理。信任危机已然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这个“不信任文化”盛行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如何获取信任?
首先,相信自己,建立自我信任体系。
要别人相信你,你就要做到自律。只有自己管理好自己,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塑造出值得别人信任的体系,我们才有资本去获取别人的信任。
其次,少作承诺,言行一致
要坚持正确的东西,不管是再大事上还是在小事上。要永远按照你所承诺的去做。说出你将要做什么,并且照你说的去做。做承诺时要小心,一旦做出就要信守。要让信守承诺成为你的人格标志。不要泄露秘密,不要为自己破坏承诺找借口。
最后,传递信任
信任他人,他人就会真诚地对待你;好好对待他人,他人就会好好对待你。对于已经赢得了你信任的人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于正在赢得你信任的人要给予有条件的信任。要学会如何根据不用的情况、风险和信用,来适当地传递信任;但同时要保持信任的倾向,不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保留信任。
信任的成本不低,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判断力。
但信任也很容易,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