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岁月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论语》(为政篇)(5)

2021-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霜月洞天

文(2.18)~文(2.20)

提:

(2.18):求官得禄;

(2.19):使得百姓服从;

(2.20):使得百姓恭敬、忠诚且努力;

点(2.18):

求官得禄其核心的确在于六字:言寡尤,行寡悔。不过,其中的门道更是在提点一个人以真正拥有人格的方式求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升:

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换句话说这是通往拥有完善人格、准确心性的必经,而,所谓的求官得禄仅仅只是在这过程中所能够获得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毕竟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无欲无求的代表,也提倡有志之士做官掌权为民众服务,不过,也许来说,孔子所谓的真正有资格求官与得禄的人至少拥有完善的人格,精准的心性,若不是以这两点作为基础的所谓的“人类”,是没有资格获得官禄的。另言之,一旦是不符合人类三观与心性的“人”拿到了官禄,只能算是人类的灾难。

点(2.19):

民服的基础前提条件即是“正直”与“邪恶”的较量,换句话说就是世风的较量,即,举直错诸枉,则是世风良善,正直的人压制邪恶的人,正直的人占优,则世风向善,百姓就一定会服从;举枉错诸直,则是世风日下,邪恶的人压制正直的人,邪恶的人占优,则世风向恶,如若百姓心中还有一份良知,则绝对不会屈服于邪恶势力——百姓服不服从其实就是人性是否会屈从于邪恶的本真面目,仅此而已——百姓服从于良善也即是服从于自己为人的本性(儒家所谓性善论),若服从于邪恶则本就和儒家所谓的性本论完全背道而驰。

点2:

那么,君主或是圣贤为什么那么想要民服?

为了更好的管理与统一天下吗?还是为了百姓自己,人类自己能够真正的以人类的身份活下去?

答案必然是后者。

原因:

[if !supportLists]1、[endif]民服可以看出民以善服还是民以恶服,民若以善服,则天理昭彰,一切顺遂,人类得以以传承的方式延续下去;民若以恶服,则天地颠倒,一切悖逆,人类最终走向的只有毁灭的结局。

[if !supportLists]2、[endif]民若以善服,即,吻合儒家思想的思想核心,儒家思想(人道思想)则可得以传播与覆盖,引导全体民众(包括君王)走上一条人类的道路的同时,朝着人类、天地、自然共同的目标向前行进。

[if !supportLists]3、[endif]民若以善服,则永远不会丢掉做人的资格,一直以人类的身份活在天地之间,也恰好符合地球始生万物的最初的设定。

升:

不过,如今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困惑:

其一、何为正直、何为邪恶,在某种习惯的特征中已然分不清界限,且在扬恶妖善的世风下,善恶的天平早已倾斜,找不到那根指示中央的指针,所有的善恶变得模棱两可,可善亦可恶,在“中庸”中也是指代所谓的“中庸转化”问题(但是,“中庸转化”的问题并不能凌驾于善恶之上,因为这不是选择问题而是核心问题,核心腐朽则万物皆亡)。

其二、百姓并没有所谓的服从与否的问题,就算以世风来引导百姓的生存方向,也无法真正对哪个人做出怎样的改变(其实,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可感到庆幸的,毕竟在扬恶妖善的世风下,还是让人性有些自由的浮动会比被所谓的世风完全压制要好很多)。而,这时,百姓应该做的是,服从自己的内心与灵魂——善恶不是选择,而是核心。当然,也不用去刻意的用自己的正直去置于邪恶之上,因为你没有这样的人格与能力(扬恶妖善的世风中更是如此),独善其身一直是为人处世的不二选择(除了拥有盛世之风的年代,一般都会运用独善其身来作为自身的行事准则)。

其三、若讲求的更深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直截了当的表明正直与邪恶这一对相反相成的“中庸转化物”在如今是缺失了其二者的真正立场的。不过,对于本就没有圣贤降世引领世风的情况下,“正直”与“邪恶”两者在“迷世(乱世)”的世风下,虽然没有其真正的立场,也就是两者刚好以某种特殊情况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天平依旧会往“邪恶”的那一边倾倒,原因就在于世风主导了“中庸转化物”的最终倾向——盛世、迷世、乱世,人类只有三分之一的几率拥有完全向上、向善、向良的世风,只要不存于盛世之中,善恶、美丑、对错、是非等都会被世风扭曲(扬恶妖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但是,人类却不会察觉到自己的善恶观、美丑观、是非对错观在一直的被改变,一直的被扭曲,一直的被泯灭。不仅是因为人类只能看到、听到、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善恶、美丑、是非、对错等等都是观念层面的问题,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盛世当中有很严格的标准,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但是,在迷世/乱世中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差不多”,“也可以”,“还可以”等词汇代替了这些观念的标准,使得标准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越来越低,最终致使观念的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会觉得自己在某段时间内被改变了,也就是被洗脑了);也不是完全因为处世为人的习惯成为了日后的生活自然,否则一个人也不会因为所处的环境的不同而变化了其心性、人格、品德;人类会被潜移默化的改变、扭曲、泯灭,确在于人类没有按时的走上该走上的路,而这条路在文(2.4)中孔子就有所提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说现在的孩子一般在七岁就上学了,十五岁一般在初中了(也快毕业了),但是只要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符合人道(仁道)的标准——人性、三观、品格的教养就没有问题。换言之,人类若按时且正确的走上人类的道路,他不会在他的道路上看到那些违背天理与人伦的人、事、物,就算不小心受到了外道魔像的倾轧,他依旧能够以本能的行为与之划清界限,规避与摒弃,最终使得这些倾轧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所以,在如今一个并不会真正意义上去服从什么的时代,人们更要向高层次的人们学习(圣贤),至少别让自己的观念被改变(恶化)、扭曲与泯灭。

点(2.20):

恭敬、忠诚、努力在正常范畴内应该是为人处世的人格标准之三。

以合乎人伦之理的礼节待人,则受到他人的恭敬。

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爱护他人(人)性、(生)命,则他人也会对你忠诚。

在合理的世风之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与希冀,而在达成自己的梦想与希冀的过程中,每个人自身的努力也应与回报成正比。

升:

恭敬是为待客之礼,忠诚是为志同道合之德,努力是为达成愿望之行。也即,恭敬是为与天下人结交朋友;忠诚是为在与己能够相互恭敬的天下人中筛选出来能相互忠诚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努力是为与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选择人生前行的目标,并通过共同的努力来达成这一最终的理想。

~�>�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