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岁月拾遗能感动自己的好文章-收录原创好文章专题

【王阳明传略】43 正德十年,三番乞病归

2022-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王阳明于正德八年十月下旬到滁州任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四月升任南都鸿胪寺卿,两个职务本身都是清闲岗位,又是南都的,王阳明的公务并不多,但王阳明的教学、论学、题记作文的活动却非常繁忙,桃李盈朝野遍天下,其学术地位已经得到现实确认,俨然儒学宗师气象。王阳明从小体弱,再经杖笞、贬谪蛮荒之地,生活比较艰苦,回到两京以后,生活条件虽然大为改善,但日夜沉浸于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正德十年(1515年)四月,正值朝廷考察百官,王阳明于是上疏,自称自己工作不称职,应在淘汰之列,希望罢归故里,休养身体。皇上不准。

参与官员考察的监察御史方凤(字时鸣,号改亭,昆山人)上书推荐王阳明、病休中的翰林院修撰吕柟和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魏校三人为翰林学士,明武宗未予理睬。

国子监祭酒吴一鹏调任南都太常寺卿,侍御史杨琠(字景瑞,揭阳人)推荐王阳明接任南都国子监祭酒,但吏部没给答复,直接任命鲁铎接任吴一鹏。

杨琠,是陈白沙的弟子,与徐爱同年进士,与王门交好。杨琠家教有方,曾作《庭训录》,他让儿子杨思元持《庭训录》到南京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作《庭训录序》。

王阳明在序文中写道,传统教子无非养性情之德,教日用伦常。但如今却以文辞爲功,以机械爲智,以巧利爲能,以浮夸爲美。所以人心益坏,风俗日媮。《庭训录》庶几有古人之意。

后来,杨琠告病归,以“谨”字作书斋名,王阳明为作《谨斋说》。

王阳明明确提出:“君子之学,心学也。”心学之心即性,性即天。只有圣人纯乎天理,可以不治学,其他人天性都不完善,必须治学以存心,即求其放心,也就是谨守其心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谨守本心的功夫功。王阳明说:“谨则存,存则明;明则其察之也精,其存之也一……虽尧、舜、文王之圣,然且兢兢业业,而况于学者乎!”但是士儒论学,抛弃本心而向外求索,所以支离决裂,与圣学越来越远。

杨思元离开南京回揭阳前,王阳明作《书杨思元卷》,告诫杨思元,你强干精明、机警敏捷,但强干精明容易矜高,亢而不能下;机警敏捷容易流于浅陋,浮而不能实。医治这些毛病,唯有“谦默”一途。谦则虚,虚则能容,受而不溢,德斯聚矣;默则慎,慎则能密,积而愈坚,诚斯立矣。

八月,王阳明再上《乞养病疏》,主要说了两个理由,一是自己四月间疾病发作,至今不愈;二是自己自幼失母,是祖母岑氏一手带大的,祖母如今以九十六岁高龄,日夜盼望孙子回去给她送终。朝廷还是没有批准。

九月,王阳明第三次上《乞養病疏》,朝廷依然没有答复。

其实,王阳明如此急切申请病休还有一个原因,九月二十九日是父亲王华的七十大寿。

九月三十日,是王阳明自己的四十四岁生日,由王华做主,将王守信(二叔王衮之子)的五子王正宪过继给王阳明作为嗣子。

徐爱从南京赶回绍兴为王华做寿,谢迁、应良、黄绾、黄瓒等都特意写了祝寿文章。

王阳明的异母弟王守文在王阳明座下学习一年,正好过了20岁,正德十年也要辞别回乡,王阳明作《守文弟归省携其手歌以别之》,除了表达关爱,王阳明特别嘱咐:“见人勿多说,慎默真如愚。接人莫轻率,忠信持谦卑。从来爲己学,慎独乃其基。纷纷多嗜欲,尔病还尔知。到家良足乐,怡顔报重闱。”并让王守俭和王守章经常念诵,嘱咐他们不要迷恋簪裾,立志圣学方是做人的根本。

王阳明并让王守文给时任绍兴知府梁乔短笺一封,附上小礼物,除了问候以外,并向他推荐当地道家术士王文辕(字司舆)、王琥(字世瑞)和许璋(字半圭),以及自己的门生魏廷霖等。当年十月,梁乔离任,书告阳明,王阳明回信表示感谢,并表示自己正在申请办理病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