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

箭垛效应

2020-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me_盐五言六

文/盐五言六

我爸爸如果能上三年级的话,应该就会学到初小语文书上的“铁棒磨成针”。

初小语文第六册第4课(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1964年第七版)。白“铁杵磨针”传说考(节选)
古老的语文书 三年级课文没有拼音

我小时候学的“铁棒磨成针”课文已经是彩色的了,当时的插图应该是下图这样的。记得学到一个成语:白发苍苍。

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今天发现统编新教材四年级出现了文言文《铁杵成针》,还跟原来的古文有点不一样,难度还挺高。

只要功夫深

任何的学习都贵在坚持勤奋,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用这样一个中国古代励志苦学的传说故事来鞭策我们,不要中途放弃,只要积极上进,终会像李白一样获得成功。我们的教育一直是孜孜不倦,以德育人,激人奋进。

那么,铁棒难道真的能磨成针?孩子们明白得很,这是有背常理的,不说消耗量远远大于成品量,就是花这么多时间来看,工作效率也太低了点。

当然,我们都心知肚明,包括孩子们,都知道传说故事的精髓在于提炼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关键。

其次,李白小时候到底有没有发生这样的故事呢?孩子们看到“世传”就说不一定。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李白这个历史人物作为主人公,而不是其他的平民百姓呢?

箭垛

这就是“箭垛效应”:

所谓箭垛式,是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

李白年少时确实勤奋苦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三十年如一日,勤学善思,可见他的恒心和毅力。

估计,就是因为李白的这种精神特质,使他成为了勤学苦练的“箭垛式人物”。

当然,李白的名声真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他的诗歌作品大家张口即来,《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朗朗上口,轻快自然。这样的天才诗人自然就成了孩童的楷模形象。

这样的楷模人物套用到励志故事“铁杵成针”中,作为主人公出现,孩子们更能接受并神往。

随时随地涨知识

在很多的小说中,故事中,电视剧电影中,大家都会看到主人公的多种优秀特质,其实每个主人公就是正面的积极的“箭垛式人物”,这样才能突出人物形象,提升主题,宣扬正能量。

因此,“箭垛效应”也说“主角效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