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自留地小说的各种小说读书

44《马可的世界 》周边解析(中文数字)

2022-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马宇晴merida

本文源于之前答应过友友木易姚 要聊聊我所用的中文序列数字。

今天《马可的世界连载版》更新至第伍拾集了,所采用的序列中文数字是“五十”

而之前采用的是廿、卅、卌。那为什么不再继续用圩; 圆; 进; 枯;枠来表示 五十,六十,七十, 八十 ,九十,了呢?

好的今天有时间就来说说关于记录数字的方式。

在中国,记录数字的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我们最常见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中文通称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经西方人改制过的阿拉伯数字。而且阿拉伯数字系统最先是由印度的婆罗米人发明,后来只是途经阿拉伯传入西方,故此被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创造的数字。)也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

下图中列举了多国的数字方便大家查阅参考:

当然在古代西方社会中流传最广的还是罗马数字,请参阅下图:

我们再用两张图来了解一下时间带给数字书写上的变化:

从上图中我们也发现中国在数字的形成上还是晚了上千年的。回头我有时间再聊聊这些文明古国的排序吧,又在挖坑了,哈哈哈哈。

好了看完世界其他国家的数字,我们回到中国,在现今的中国第二种书写数字的方式就是用简体或繁体字书写的数字。那么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记数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记录数字的历史几乎和汉字发展的时间一样漫长,甚至更早一些。上图中的算筹就是古代的一种计算数字的工具,后来演变成易经的卦象,这也是在古中国数字中得到的启示。

我先通过一张图来整体梳理一下现今中国最多使用的数字书写法:

聪明的你们一定发现了上图中并没有我所用的那几个代表整十数的文字。

好了别急,下边就说说我使用的那些来自远古文明的数字衍化出的隶书方式,它们就是那个时代被最早记录下来的方言“甲骨文”。

中华大地到了夏、商、周三代,甲骨文和金文当中就出现了成熟的记数系统。

甲骨文大概是商代的产物(也有人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墟,那么中华的文字出现就整整提前了一个朝代),刻画于龟甲兽骨之上,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巫祝、史官们为商王室占卜记事的主要手段。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目前,我国已发现大约13万片甲骨,40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0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下面,看看你能认识多少甲骨文?

再来看一下我们所使用的对应数字

不知道为什么上图中少了“九”这个阳数,好吧我再放张图。

甲骨文中的数字符号是结绳记数的象形,如上图所示,前九个甲骨文数字是对数字1-9的记录,后四个则是位值符号。与现在的大写中文数字相比,“一”字基本未变,“二”、“三”只有横画之间长短比例的调整,“四”从甲骨文积画作四横,西周金文也延续了甲骨文写法。

为什么这么表示呢?2002年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漆木杆,杆体呈黑、绿、红三色相间并规律分布,研究认为,它们与日影长度密切相关,因此,这种表示有可能是日影的刻度表。

“五”的甲骨文在字形X(万物交汇)基础上加两横线(天地之间)。

请大家记住这个五字的解释,后边我们要详细讨论为什么不用圩时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六”的形体自甲骨文以来并无太大变化,发展至秦代已经完全形成一点一横为头的“六”字。

“七”在商周甲骨文呈十字状,横竖大致等长,与“甲”字形体相似。

“八”则呈“)(”括号状,形体基本没有大变,逐渐简化并弱化了部分比划。

“九”字形体变化有迹可循,是从斜置到平正的过程。

“十”则为直书,像一根竖立的中杆顶朝天,面向阳。也因如此,“十”的符号才采用这种写法,上天为大,故“十”为积众小数而成的大单位。

甲骨文记数的位值是十进位制,十、百、千、万都有专门的单位词。

甲骨文的记数方式就是由1-9九个数字和若干十进制的位值符号组成,记数的时候先将两组符号通过乘法结合在一起,以表示位值的若干倍,也就是说,记数将个位数词与单位词靠乘法关系组合而成。但是这种记数方式只适用于文字记载。

如下图所示,将表示5的符号与表示10的符号通过乘法结合,则得出下图代表数字50的符号。同样,表示5的符号与表示100的符号相结合,写作下图500的符号,表示100的5倍。如果是非整数的数字,例如656,则是分别用表示600、50和6的三个符号的并列联合书写。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甲骨文数字是30000。

上述这种构形法在古文字中很常见,也称之为“并书”。在汉代后逐步由单书替代。位值的倍数不再采取合写,而是将位值符号紧接在数字之后表示。

因此,从甲骨文记数法一直到现代记数法,虽然期间字体发生了变化,但是记数原则不变,始终遵循乘法分群原则。

好我们继续,再来看看上文中提及的甲骨文的数字推导

不好意思又跑题了,时间有限我还是主要讲讲逢十那几个特殊的文字:廿、卅、卌……百……皕……

先来看“廿”

廿,读作[niàn],意为二十。

这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两个 |(带刻度的棍,表示“十”)并联,表示二十。

甲骨文

金文在棍上加点表示刻度。

金文

古文(古文是指: 秦以前的字体,例如:《易经》上的文字。)按照文字的演变规律,将点变成短横。

古文

篆文则将短横连接了起来。

篆文

那么“廿”字平时该怎么读呢?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凡言二十可作廿也。古文廿仍读二十两字。”也就是说,“二十”可以写为“廿”,但仍读作“二十”。后来为了避免讹误,借“念”表示,作为大写。

清嘉庆二十年刊本

不过在古诗中为了押韵、对仗,则使用单音节读音。例如:

唐代李贺《公出无门》:“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niàn]九鬓毛斑。”

也有直接用二十两字来作的诗:

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接下来说说这个“卅”

卅,读作[sà],意为三十。

在甲骨文中,三个 | 并联,表示三十。

甲骨文

金文在三 | 各加一点。

金文

隶变后楷书写作“卅”。

隶文

关于卅意为三十年,还有一种比较有趣的会意解释。(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如“武”,从戈从止。)

卅,从一从川。“一”指“一世”,即“三十年”。(《说文解字》:“世,三十年为一世。”)“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引申指“归向王者”。因此“卅”表示“一生一世顺从王者”。本义为顺民的一世,转义为三十(年)。这个解释充满了皇权思想。

很多人对“卅”的了解源于历史课本上学过的五卅运动,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五卅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

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

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叕跑题了,哈哈哈

赶快说回“卌”

卌,读作[xì],意为四十。

卌字演变类似廿、卅,除了表示四十,还指“插粪耙”。

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

金文

【秦系简牍】秦简一般是篆书(含草篆)

秦简

楷书

楷书

经过上述的铺垫现在就可以讲讲我为什么不继续用“圩; 圆; 进; 枯;枠”来表示 五十,六十,七十, 八十 ,九十,的原因了。

智慧的你们不难发觉“圩; 圆; 进; 枯;枠”并未在甲骨文的表示数字的系统里出现过,而且我查阅的文献中也只有某某百科和某网站中有这样的说法,当然不排除我孤陋寡闻或若干年后以讹传讹使其成为一种习惯用法的可能性。

我之所以有上述言论,也基于我的一些浅显判断。下边就以“五”为例简单聊聊我的拙见。

“五” 的本义是交午、交错,又古算筹 “五” 形。《说文》 : “五,五行(形)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甲骨文、金文、《侯马盟书》 、小篆等多象 “二” 中间有交叉形。

字形的演变

“说文古文” 直接写作 “×” ,当是 “五” 的本字( “五” 用作数字四加一的和,也是古人用竹木制的码子交叉摆放的形状) 。隶书(汉《史晨碑》 )以特有的波磔笔画使五字跳出古文字的窠臼。

五字说文解字原文: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

“五”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

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图3)在字形“X”(万物交汇)基础上加“二”(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

其二。五,指事字。本用五横画表示数字“五”,与一、二、三、四造字方法相同。后以交错之形代替,或再加两横画于上下。“五”已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作(图1),由积画成数的方式表示数字五,这是“五”的本字。而作(图2)或(图3)者是假借字。

(图3)行而(图1)、 (图2)废,此后一直是假借字用为正字。战国时异体纷呈,既有复古作(图6)、(图7)者。隶书中开始有将上边一横与下面的点隔开的写法,作(图10)。

楷书将这种写法固定下来,就成为“五”。本义为交错,假借为数词。《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林义光《文源》:“五,本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二象横平,“X”象相交,以二之平见“X”之交也。”在甲骨文中有用作祭名的例子,如《后编·上》“其五大乙”,当即由“交午”之义而来。由数词五引申为“五行”,古书中又通假于“伍”,表示“五人”或“相类”等意思。

我们再来看看大写的“伍” 字,【】是古代最小的军事单位,也指三五个人,如 “三五成群” 。《说文》 : “伍,相参伍也。从人,从五。” 或直指五个人。

古玺文 小篆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从以上的字源演变中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那就是【圩】字跟五字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置于其他的几个字我就不一一反驳了,大家根据自己的判断站队吧。

总之我个人觉得“圩; 圆; 进; 枯;枠”不能表示 五十,六十,七十, 八十 ,九十。

但是今人网友之创造力不可小觑,例如:要警惕有网友用【皕圩】(250)来嘲讽别人。

读作[bì],意为两百。

这个字很好理解,两个百并列,即为二百,和“囍”字类似。

那么“百”又是如何演化的呢?《汉字源流字典》给出的解释是,甲骨文上边是一把尺子,下面是一粒黍米,表示摆下一尺长的米粒。远古时计算长度用米粒,称为黍尺,即把黍米百粒排起来,其长度就是一尺。

不过《说文·白部》认为“百”是会意字,从一从白,但并没详细解释其构造。

甲骨文 金文 秦系简牍 楷书

以上图源来自:汉典、百度百科

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皕宋楼”,意谓内藏宋刻本200种之多(但实际不及此数)。

“皕宋楼”是由清光绪初年金石学家,书法家陆心源在家乡潜园内兴建的私人藏书楼。

陆氏藏书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所收乾嘉时苏州黄丕烈士礼居、周锡瓒水月亭、袁廷梼五砚楼、顾之逵小读书堆等四大家之旧藏,极为珍贵。

“皕宋楼”

但可惜的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皕宋楼和守先阁藏书15万卷,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喜好收藏的朋友应该对“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不会陌生,在日本有八件中国瓷器定为"国宝",位列前三甲全部是建窑"曜变天目"茶盏。而“静嘉堂文库”美术馆里就收藏了其中之一。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珍藏的"曜变天目"

顺便也介绍一下另外三个藏书楼吧: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

藏书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对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

“铁琴铜剑楼”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

海源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聊城进士杨以增所建,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海源阁”

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是中国清代杭州丁氏藏书楼。清代浙江丁国典慕其远祖宋代丁顗藏书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书楼为“八千卷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丁国典之孙丁丙沿用楼名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八千卷楼”

好了又海阔天空信马由缰的聊了这么多,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马可的世界连载版》请在小说中留下您的宝贵建议和读后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