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

蒙氏漫谈:成长的危机2——客体化危机

2022-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博苑云飞

什么是成长的危机?是指在人的发展的一些关键时期儿童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它们对儿童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3岁之前的危机,第一个是出生的危机,第二个是断奶危机,第三个是客体化危机,第四个就是自我肯定危机。这些危机,与依附与分离过程密切相关。

3.客体化危机

客体化危机发生在孩子8—9个月,孩子开始爬行,可以自己移动身体,能够扶物站立,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他们喜欢探索环境中的各种事物。与此同时,孩子开始认生,对于没有见过的人和不熟悉环境的玩具,充满了警觉和戒备,甚至恐惧。

这一阶段,心理称之为“分化依恋阶段”。在此之前,儿童虽然更喜欢母亲,但对环境中其它人的接触并不特别排斥,谁都可以抱他哄他,但是到了分化依恋阶段,儿童开始只对一个特定的照料者一般是母亲,产生强烈的依恋情感,而排斥其它人。尤其对于陌生人的接近,婴儿会表现出警惕、回避和恐惧反应,这就是陌生人焦虑。

于此同时,婴儿开始出现分离焦虑,对于依恋对象的分离,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哭闹、纠缠,分离焦虑一直发展到2岁之后,才会逐渐减弱。分离焦虑是人类进化形成的一种本能,它基于生存目的,确保遭遇危险的可能降到最低。

这一阶段的核心矛盾是探索与安全——儿童拥有了更强的探索世界的能力和愿望,但是,如何确保陌生事物是安全的呢?这时候安全基地的意义就非常明显了,儿童的依恋对象就是一个安全基地,像航空母舰一样。我们发现,当母亲在的时候,儿童可以大胆的探索陌生环境,比如邻居家;有母亲在的情况下,婴儿也更容易接纳陌生人的出现,在母亲的示范下,表现出友好的态度。而如果没有这个“安全基地”,儿童的探索行为就会大受影响。

这一阶段的出现,也是以儿童认知发展为基础的:(1)对于人类的面孔,儿童有了更好的辨识能力,这让他们能更好的区分熟人和陌生人;(2)对“客体恒存”的理解,即看不见的物体不代表消失,让孩子更能理解照料者的暂时离开;(3)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让孩子可以把母亲的态度作为社会参照,来判断陌生人和物品的安全性。

从10-12个月开始,儿童进入“多重依恋阶段”,他们能够和除了母亲以外的其它照料者建立多个依恋关系。这样,他们探索世界的广度也大大加强了。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起到安全基地作用的依恋关系的存在,儿童可以更好的走向独立,他们的智力、社会能力以及人格构建,得到更好的发展。

照料者应当怎么做?

(1)做一个敏感、及时回应、保持情绪积极和稳定的照料者,这样才能帮助儿童建立与照料者安全型依恋关系。基地越安全,探索行为和智力活动越能得到保障,儿童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会越好。

(2)亲自照料和陪伴孩子,不要完全由老人和保姆照料,更不宜放到老家。

(3)在照料者的陪同下,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环境,鼓励孩子探索,接触陌生人。

(4)当母亲不得不离开时,需要明确的告知孩子,让孩子确信妈妈离开后还会再回来。

(5)不可以贸然把孩子丢到陌生环境,或者交由陌生人看管。若需要如此,则要在陪同下,逐渐熟悉环境和人,帮助孩子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