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先有圈子才能去讲实力
我们从小被父母和老师教育,你必须有本事,有成绩,才会有更好的人生。其实这句话仅限于上学的时期,一旦从大学里毕业走到社会上,摸爬滚打亲身实践,才会领悟,对不起,这句话是错的,至少方向上就错了。
际遇和能力,本来就是相互矛盾,甚至南辕北辙的关系。在少年时期,你的成绩与能力,只能保证你能有一个相对愉快幸福的童年,很少挨揍受训斥,这也是大部分中国家庭所标配的教育。在我读书时,我们的英语老师眼光却不太一样,他总是对着那个最调皮,成绩最不好的同学说,你长大了,可能会在社会上混得不错。这种评语惊诧四座,犹如许劭评价曹操那般“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当时的教育极为僵化,远无如今青少年儿童还能跟老师开开玩笑,否则我那同学一定会仰面哈哈大笑,模仿曹操。
我姑且不论许多人谈论的,当年成绩最差的同学,居然是后来混得最好的,因为这种概率,实在是没有经过调查,充其量只能是现象,谈不上任何真理,但这个并非真理的现象却潜伏着真相,一个亲子教育和一个为人处事的方向。
我喜欢看综艺节目,尤其喜欢看台湾吴宗宪的节目。相信许多人也跟我一样捧腹大笑而过,聊以解闷。我后来才发现,宪哥发掘了无数的艺人,带他们出道,至今却只有周杰伦堪当实力与成绩的巨星,其他众者不甚了了,宪哥为了提拔手下的艺人可谓用心良苦,甚至组了一个叫“咻比嘟哗”的团体,比周杰伦还早出道,捧这些出位,让周杰伦为团体写词作曲,那首广为流传的“世界末日”居然最后还是被周杰伦唱红的,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才是“咻比嘟哗”的原唱。这里面的成员在出道初期堪称拐瓜劣枣的典范,让宪哥都认为“当时实在觉得干不下去了”如今解散多年,也只能在宪哥的演唱会上变成情怀和友谊的回忆。
其中一个叫钟昀呈(小钟),是整个团体的词曲负责人,作为唱作者,他写的歌真的很一般,歌唱水平也就更一般。以至于最后只能向谐星的方向去走,作为综艺节目的通告艺人,他的表现在早期更是一塌糊涂。不善言辞,也甚少会做效果,在宪哥的多次教导下,去背许多冷笑话,作为“冷笑话王”“破梗者”才慢慢有了起色,后来又不得不去学许多拙劣的魔术表演来做效果,虽然一直处于好笑与不好笑的中间,随着混迹日久,也能被称之为演艺圈的前辈,跟着宪哥喝上点肉汤。其他三个人更是缺乏独当一面的才华,以至于宪哥因为工作忙暂时离开“咻比嘟哗”,临时换上另一个人,就导致了整个团体的解散。
在台湾当时的年代以及环境,要想成为艺人,概率其实还挺大的。因为一个省级区域,随便设立几个歌唱比赛,拿个一般的奖项,也能混个艺人来当,跟对了老板就能在后面喝汤吃肉,慢慢学着做,至于后来个人的发展,就得靠自己的实力。像康康、九孔等等这种先天条件与实力一般的艺人,出名不出名完全靠自己后期的努力,先进了圈子先学到了东西,才能争得一席之地。
而周杰伦这种后来的巨星天王级人物,早年也是陪着同学上“超级新人王”的选秀节目,作为伴奏键盘手让女同学来唱自己的歌,也恰恰是在宪哥的节目上,也恰恰是宪哥的眼光,让他进入了这个圈子出道。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是在其他的人的节目上,或者是如今大陆这种多如牛毛的选秀上,周杰伦能不能被人注意都很难说,毕竟以宪哥自己的话来讲“当年长得跟鬼一样,写的歌还会被退掉”“又怎么好意思给他出一张专辑呢”。如今到底有多少个“周杰伦”被埋没掉,我们无法清楚,但宪哥却只有一个。但周杰伦早期的实力强劲,曲风前卫,风格独特,才是他在演艺圈逐渐崭露头角的坚强后盾,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方面调转过来想一想呢?即便他实力再强劲,他没有进这个圈子呢?没有被人发掘呢?那他现在正在干什么才是我们所要注意的。
我们总是听到一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金子埋在粪坑里,我想只怕也很少有人去注意。我们总不能指望一泡尿撒开发光的金子这种概率。发不发光,还得看你被扔在哪个圈子里以及有没有人撒尿的运气。
就拿普通人的生活来说,这种事情也比比皆是,只是很少被人真正的思考过,而只是当成“他运气好罢了”。譬如我们音乐师范类的大学生,除非主专业主修钢琴,其实毕业之后,我们离真正即兴伴奏的能力还差得很远,即便我们能掌握乐理、和声、曲式的三大件,但在每个调上随意转换和伴奏,实际上是非钢琴专业学生的头等难题。毕业后大家一哄而散各找前途,直到2年后一天在省会培训机构,我看见那个整天不思进取的同学,居然在给自己的学生唱歌伴奏,手指颤得老高,而我当时还正处于练基本功的状态,就问他怎么不多练练基本功。他回答说,根本来不及,只能赶鸭子上架,找人赶紧恶补,能在三个调上伴奏歌曲已经是阿弥陀佛了。原来他一到学校上班,就只有他一个音乐老师,特长生嗷嗷待哺,他只能发愤图强,颤抖总比不会的强。
他一开始就进了培训特长生的圈子,就已经了解了其中一系列的运作。为了在学校能短暂的培训学生,才能被迫的去加强自己的实力,去努力在他根本不喜欢的钢琴上。而我们这些在竞争对手多如牛毛,僧多粥少环境里的音乐老师,即便基本功练得扎实,理论丰富,实力强劲,也只会面临门可罗雀,根本无处发挥的尴尬境地。还得面临家长的质疑,你的学生呢?你的成绩呢?我们无一例外的陷入了一个叫“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罗生门里了。
我们在走象棋的时候,总是想给对手使坏。即便是“车”这么个无所不能,大小通吃,横竖毫无约束的强力棋子,也能被对手设局给憋死,使其动弹不得,发挥不出作用来。直到被将军将死,满盘皆输之时,这个棋子还是只能被憋在了原地。这个结局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偶然的境遇,全盘的布局,实力强,又能怎么样呢?实力强,别人不用你,或者用不着你,对他来说没好处,可能也没什么坏处,可有可无,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总是感叹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难以相信简单的问题要一拖再拖,简单的会议却要长篇大论,那是我们不熟悉这个圈子的运作方式,以及这些要员们在这个圈子里后来培养出来的一番官样文章照本宣科的能力,甚至是舌绽莲花的才华,整人的技巧,办事的套路。一个普通人如果具有上述的能力,却进不去这个圈子,最多也就沦落为一个夸夸其谈的混混而让人不齿。
圈子里团队的加持更加无法忽视。在演艺界里我们看到那些平凡的素人,在舞台上唱歌很一般,效果却做得很足,而且还并非演艺专业,那是因为背后有团队给他量身打造,集中培训的结果,换做一个五音不全的普通人,都可以在团队的打造下成为歌星般的人物,前提是你要先进得去圈子。如果周杰伦还维持着01年的造型和曲风,我很难相信以后是否还会继续红下去。那也是因为他的作词编曲团队的通力合作,以及包装团队的各种打造宣传,才能让他在后来的音乐路上尝试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将自己的潜力变化多端的穷尽在才华里,直到最后能上娱乐节目插科打诨,全然是宪哥的风格,而最初他仅仅是一个不善言辞,戴着帽子的羞涩男生。
所以我就在思考,这早年的教育,是不是有一些漏洞,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国家,人情世故的社会里。我们无论在对待自己的发展或者对待教育问题上,应该是不是要将自己想要混迹的圈子摆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上,再去想想这个圈子有什么样的人脉、关系甚至背景,让自己能顺利的进去,而且还要确保有人提携,帮带着自己出道,在做出运气成分好抑或坏的种种情况分析下,再去下这个决心将这个圈子作为自己首要攻取的目标,最后才是为了这个圈子培养自己的才华与实力。
举例来说,很多音乐特长生就是抱着明星梦才去学的音乐,但他们的家长和他们自己都很盲目,因为他们要想一想,演艺圈里他们有什么样的人脉和路数可供他人提携,抑或做好各种被潜规则还不能混出来的心理建设,毕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没有这方面的关系,是很难挤进这个圈子。
又譬如说,外地毕业生报考小城市的公务员,在考之前就得先想想小城市的圈子能否容得下非本地人,而非一股脑的为了铁饭碗盲目的做选择。即便在大城市,也得想想自己能通过什么样的人脉在圈子里走得通,否则,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挤进圈子后强迫滋生出来的能力和造化了。
如果我们实在想不出来有任何圈子可钻,在对待自己和教育下一代的目标上很盲目,那也只能教会自己或者下一代如何适应各个圈子,以找寻这个生活中的共同点,它无非就是那些我们见怪的不怪的为人处事的原则,但终究无论如何来说,才华永远都不是这个世界的第一位,实力才是第一位,实力就包含了你就得先进入这个圈子的先决条件,再是你的才华和能力的综合,甚至才华和能力都可以后天习得。
许多人削尖了脑袋往各种圈子里挤,也就明白了圈子的重要性。可我们很难避免用成绩去衡量下一代的优秀与否。我们在圈子里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圆滑与隐忍,拉拢与排挤,甚至是走门子套近乎拉关系拍马屁送大礼,我们却很少教育下一代要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毕竟学校才是最好他们最好的实验基地,我们觉得会让下一代特别老道狡猾,失去青少年的活泼气息,但不幸的是,这些做到了的家长,培养的下一代都不会很差。
我们大学的同学,就学到这种方法,他隐忍圆滑,甚至不惜装可怜博同情的让大家忽视他,然后他就利用大三大四,我们还在优哉游哉玩耍的时候,出去做生意,在对待女友的选择上也特别的倾向某一种类型,然后在毕业后将事业做大,将自己的同学结成了利益网,成了圈子里的主导人物,这与他早年家教有着很大的关系。否则,以一个18岁没有遭受任何社会污染的人会如此老道,这不得不说是选取了目标再培养能力的教育典型。
际遇与能力,甚至会南辕北辙,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选择一个平衡点,以期自己或下一代可以将能力与际遇完好的结合在一起,如果我们努力也进不去圈子,我们也能在其他圈子混得开,即便我们的能力并不那么足,但圈子有你的一席之地了,才会强迫你发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出从未有过的能力。而并非本末倒置的要求具备了十八般武艺,再去套一个个的圈子。
我们想一想,如果周杰伦没有挤进去那个圈子,他可能是一个正在教书的音乐老师,将所有的才华浪费在了学校里,也可能是一个混迹于夜场酒吧的歌手,将所有的才华浪费在了无聊的人眼里,也许在当时的台湾大概率的成为了一个艺人,却正好碰上唱片业衰弱的时期,或许他可能跟小钟一样,只能成为通告艺人,而实力却一直停留在了当年“双截棍”的时期,这并非没有可能。
最后,顺带提一句,当年那个被英语老师“夸奖”的同学,如今的确混得不错,至于原因,已经不用我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