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比周更更容易?一起来做流水线的码字工人吧。
今天是我们千字营运行的第17天,大家都陆续谈及写字倦怠及凑字数的问题。我还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咖啡、没有熬夜也没有捶胸顿足和挫败丛生。虽然也有特别想什么都不干,没有任何压力就是想好好休息的逆反心理,但好在总体写得还算是随心所欲而没有大频率压迫自己的。
但是对于日更的坚持,我好像没特意花时间去思考它的价值。就好像我是一个车间的工人,领到了工作任务就开始流水线工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反馈也不需要进步,就做好自己分配到的那一个步骤即可,挑不出刺也说不出好。
就是这么凑巧,今天看到公众号“辉哥奇谈”上,谈及自己对“暂停日更”的反思。上面说到一个观点:日更比周更更容易,理由如下:
第一,周更更容易偷懒,太容易就放弃写作。生活的琐碎节奏步骤气质,随便一个什么事儿都能分分钟,打乱你今天的周计划,甚至你都不需要理由,只告诉自己今天不想写了,等明天吧,于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而言之,周更培育了拖延;
第二,周更总想憋个大招儿,好像一定要交出一篇质量上乘的文章才对得起自己。“人一般在懒惰的同时,会莫名其妙的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这反而会加剧好习惯的放弃。”这种对写作要求的提高,同样也让写者望而却步。换言之,周更的“更高期待”,同样培育了拖延。
仔细想想,以上两条简直写到了我心坎儿。
于我而言,的确如此,我对文字的输出心路历程,便有明显的心理浮动窗口。虽然现在是日更,但上面提到的两条,就如同我的写作怪物,随时准备偷袭我。
比如如果我有很高的输出期待:内容上想输出自己真实的价值观,速度上希望行文如流水;标准上要写出自己认可的文字;论证上要旁征博引查资料理逻辑顺文字;现实上有些还是具有现实回应性,需要解决问题的文章。
这么一思考,太难了,心理障碍极其之大。好像憋着一个正在吹起的大气球,不写又担心会爆炸,写了又担心吹得不好看,随时都是紧张的。
辉哥奇谈里提及每一个写字的人应该要向村上春树学习,不管有没有灵感,有没有时间,每天都要写一写为好。
想想村上春树,的确是在写者中独树一帜的自律性作家。他的写作路径是一种别样的职业生涯,所以这里也想推荐给大家:他已经坚持每天4点早起、跑步和写作,坚持了整整37年。
转自“熊爷”在他之前,我以为的文学作家,大家甚至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们都是依靠天赋而生活,有灵感就关上门写半年,没灵感就给自己醉生梦死纸醉金迷放纵半年,当然标配少不了酒精成分烟雾缭绕或者其它上瘾物质。
但是他的作者身份很特殊,他没有把文字当成一种闲情逸致,而是看做一种“职业生涯”。每天早上4:30起来写字,晚上9点钟睡觉。规定自己一定要每天写够10页,每页四百字,也就是一天大概4000字的内容产出。自律到就像我们朝九晚五的坐班制工作一样。
当然所有的文字输出者,一开始都是需要成瘾物质的催生的。他也不例外,所以最初他需要每天60只香烟的体量,但当“打算把作为小说家度过今后漫长的人生,就必须找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要知道 “作家要是长出赘肉的话,就算是完蛋了。”
村上春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生才华横溢、创作源泉喷薄而出的小说家,为了写出好的小说,就“非得奴役肉体、耗费时间和劳力不可。”于是他把上瘾的物质从烟酒调整成跑步,变成了马拉松发烧友,一跑就是37年。保持身体的精悍,能”更好的履行小说家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事业。”
文字圈儿是一个偶然性极其大的领域,写者能不能养活养好自己,按自己的意愿当一个职业写者前提是勇敢,用自律加持创作似乎是也是现在公众号号主的职业路径。这样的稳定输出能最大限度的规避好的时候大红大紫,过气的时候江郎才尽的贫困潦倒。
同理参照演艺圈儿敬业劳模刘德华,演了40年敬业了40年,早两天看扫毒二的时候,古天乐和刘德华飙戏真的从头把我吓到尾。
果然敬业了演技,演技加持了底气,底气加持了谦卑。
“我没有一天不写作,随笔也好,翻译也罢,总是要写些什么。”村上春树把自己写随笔比喻成寿司店的寿司,“美味且新鲜”,对于写者是舒服的,一不小心就把今天的寿司包完了,而对于读者而言也是小巧的,一不小心就能把寿司吃完了。
这里想重点介绍一下他的写作观,他把自己的脑袋比作抽屉:
脑袋里有很多抽屉,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小知识、小记忆,伴随着星星点点的世界观点缀其间,有合适的材料就有合适的材料加工成短篇,就写短篇;短篇写一写,觉得“哎哟不错有写成长篇的潜质”,就添砖加瓦,浇水施肥,怀抱着让一棵小苗长成大树的心,写满十页纸;抽屉里还有别的一些边角料,随性发挥,由心处置,就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了。
转自“熊爷”直到看到这个比喻,之前觉得自己怪怪的“流水线码字工人”的观点,才突然感觉被验证加持。对千字营也有了新的理解。对于我这样一个文字小白,一开始还是不要立大志树远标的好。
状态好有表达欲,就写个积攒了好久但是一直不愿意去触碰的大气球,状态不好就写个边角料的生活记录者。我的写作目标从一开始想“磨砺自己变成咨询师里最会讲故事的人”,变成了:“能把自己脑袋里存储的小插曲、小知识和小记忆规律的输出就好了。”只要求自己保持一种文字输出的状态,没有心理压迫,没有心理建设,没有熬夜咖啡,没有捶手顿足。
“偶尔想做一件事叫喜欢,经常去做一件事姑且算热爱,能用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敢称之为某某家。”
对于文字,现在才刚够喜欢这条线。那么就当个流水线工人吧,像流水线一样条件反射式的组装文字和结构。 别树大志别夸夸其谈,保护好自己输出习惯别被夭折。
其它的,待时间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