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断断续续之二
继续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第四次面谈:探索童年,蛤蟆回忆起自己孤独的童年,并没有多少爱和快乐的回忆,主要的情绪都是悲伤和抑郁;小时候母亲拥抱他的次数少得可怜,母亲非常重视父亲对她的评价,总是看脸色,生怕父亲对她不满意。父亲是个严厉正直的人,也经常训斥蛤蟆。
真正令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第五次面谈:愤怒的表现。蛤蟆先生通过咨询已经在顶端为10的情绪温度计上达到5或6的位置,他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不会生气,或者说是通过什么方式释放自己的愤怒。苍鹭帮他分析“每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所以会产生各种行为模式,关联着各种情感和情绪。”
儿童是通过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撒泼-叛逆,来释放自己的愤怒的。
第六次面谈:蛤蟆有没有“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状态包含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但是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第七次面谈:蛤蟆先生的选择。
关于三位一体的自我状态,代表了人格的结构,即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特别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你是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而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但学不到任何东西;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你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