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班(更新版)
课外班价值=收效(知识,放松,拓展...)— 投入成本(时间成本,单人或多人精力成本,金钱成本....)LynnLing在唱歌
记得看完点个赞,鼓励一下我 :)
开学后进入初中的这两个周六逗哥和我都是不轻松的。唯一不错的是早上逗哥可以睡到八点。9:30历史课(就是暑假因为各种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担心,而报的那堆课程中的其中一个)上到11:30,加上完成作业上传笔记差不多12点。我…在11:30准备午饭,12点和逗哥无缝衔接上,我们15分钟左右吃完午餐要出发赶12:30在日乡地铁站和逗哥的同学母子俩汇合,相约去海淀黄庄上13:30数学和18:00的物理课。结束课程到家基本就要晚上九点了。
荤素搭配的午餐初一学生参加各种数学课外班倒是不奇怪,但物理课好像一进入小升初阶段,身边的家长就都在给孩子报名暑秋物理课,询问上届家长也都说他们自己初一甚至更早之前就报了物理课,可是校内是初二才开始上物理课的。
在北京好像校内和校外一直都不同步,而且不同步的差距还很大。比如说数学,我听到特别超前的孩子初一已经学完了初中的课程,初二学完了高中的课程。比如物理化学,四五年级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起步了。我一直觉得那些都是超常儿童,自己的逗哥是普娃,还是要按部就班的跟着校内节奏走,学有余力再拓展,可是又很难不被带节奏,进入初中后时时都在提醒自己,不要被带节奏,不要被带节奏,可还是会手抖。
这一天下来,大人孩子披星戴月的回到家,疲惫,压闷席卷着身体。一个晚上,孩子们上课,我们两个妈妈就围着海淀黄庄绕圈圈健走减肥,这里坐拥着全国最顶尖的大中小学校,更隐藏着千余所一席难求的课外拓展机构。我们一边狂走甩着身上的肉丸子,一边讨论,话题莫不过是现在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校内课业重了,之前报的课外班要不要留,还有好的课外班要不要报,要怎么组合着报。。。
后来脑风暴出一个小的实操tool——价值方法(我姑且先这么叫吧),或许可以在家长对已有课外班的取舍来进行判断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海淀黄庄回到家和逗哥仔细训问了这两周史地生校内外进度和重合度。
如果把课外班价值 = 收效(知识,放松,拓展等因素...)— 投入成本(时间成本,单人或多人精力成本,金钱成本等因素....)
收效和投入成本因素可根据自家情况增补列出,甚至辅以重要性系数。然后绘制成两列数行的表格,两列分别为收效和投入,每行列出收效和投入的相关各因素,要尽可能的全面,这样完成后,我们就可以直观的显现出该课外班的终值价值。如果想做完善增补的话,还可以增加一列可替代项。这个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一堆感性焦虑未知中,透过数据稍微理性的思考。
例:由于这三科是网课,价格时间所耗精力基本一样。上课一个半小时,课前回顾课后复习及笔记作业提交一个小时,一共需要两个半小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估值)。最后得到的收获是:
历史和校内重合度极高,或有少量拓展,收获了一个半小时的听书放松,但要附加一个小时去写笔记操作APP交作业等,逗哥又说但为啥不出去户外放松呢?
地理和校内重合度高且基本同步,连预习的作用也没达到,两个半小时是和校内完全重复性工作。
生物更糟糕,由于进度差造成他对知识概念的混淆,而且要在一个半小时内把校内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的知识点快速堆积,反而思维更混乱。
经过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果断的在APP上面申请了退课退费。
课外班如果抛去让人心安成分的价值系数(此系数因人而异或大或小),我想最应该的是,从在这个课程上到底收获到什么,孩子吸收到什么来进行衡量和决定吧。
决定完退课后,我想逗哥再也不会发生像上周三心态崩了的情况了吧(点击详见《教师节》的随笔记录),周五晚上也可以安心完成校内周末作业了吧,周六上午也许可以增加校内课程的查漏补缺了吧,一切可以不用那么赶场了吧。
而且好像也并没有损失什么。
==================
补充一些想说的:
本文没有任何对教育机构,课程体系和老师的评价之意,而是想展示这个价值分析法小工具的思考角度,并模拟了逗哥的情况做了一个案例,也请读者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析孩子自身情况,在孩子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找到最匹配孩子的课辅。
逗哥暑期史地政生收获很多,最值得highlight出来的是,课程体系中的课前回顾,课后总结,极速作业评价,群内笔记展示学习,以及助教老师对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式追踪,都非常非常的到位,这是必须点赞的。
而我希望逗哥能够从这个课程中得到不仅是课程本身涉及的知识,更希望他获得的是课程设计到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这两周对逗哥跟进网课的观察,他可以完全掌握节奏,课前课后测都是全对,笔记清晰无误。那么我从而判断的是,他在校内学习时也会掌握这样的方法以及饱有这样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是在暑期课程中收获到的,故而案例分析秋季课程收获结果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可能误导了读者认为课程本身没有价值才退课, 那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了。我希望的是大家掌握某种方法而不是结论本身,这也是我在培养豆哥学习过程时强调的,我们要从老师和课程那里学到的是方法,提升的是能力而不仅仅只是这堂课上和老师传授的某些知识点。
还有就是有外地的朋友问到我为什么史地政生也要这般补习学习,是源于北京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2021年北京新中考改革政策已下达,从2021年起北京中考总分由580改为66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均为100分,体育40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均为80分。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地理在初二结课,选择分数最高的学科计入总分;化学、历史初三结课,同样择高分计入总分;最后,加上中考体育分就是总成绩。
这一改革很明显就是要让考生兼顾每一门科目,不能选择性放弃,更不能出现偏科现象。
也希望还没关注到这一新政变化的家长,千万不要与我们过去的认知,给孩子传递语数英是主科,其他是副科的概念。否则从短期目标而言,三年后会有很大的麻烦,偏科造成的考分缺失对应对中考非常不利;从长期而论,现在副科的课程设计都是知识面广,有内涵又实用,提升孩子素养的好课程。绝不是我们小时候那些背背背的枯燥课本,我想学好这些学科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