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选择的善良,和恶差几分?
最近在看《发条橙》,看完整本书,唏嘘不已。主人公一出场,就抢劫,打人,强奸,还杀了人,场面既血腥又暴力,而让我诧异的是,主人公一边做着丧尽天良的事,一边还能陶醉于古典乐之中,就像是一个杀人犯前一秒杀了人,后一秒微笑着给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一支花。
后来,主人公进了监狱,被医生用行为主义疗法,强迫他对恶的行为产生厌恶与恐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一想到或一看到暴力血腥的场景,他就浑身战栗,难受,呕吐。终于,他被迫选择了善。
可是,他的善并不是出自本心,那这分善又能维持多久呢?从监狱出来,遇到曾经自己施暴的人,遭受到他人的暴力却只能承受,被他人利用,只为满足他人的欲望。他从窗户摔下来,做了开颅手术,像将脑子里的污水排出去,又流了清水进来,他又变成曾经的恶人。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道德选择的权力,他还能算合格的人吗?从始至终,离开了恶的善,还能算是善吗?这就像一个哲学问题,对与错,善与恶,有明确的界定线吗?并没有。杀人算恶,但如果杀了一个坏人,算恶吗?助人算善,但如果帮助了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算善吗?假如一个人是绝对的恶,他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但如果绝对的恶呢?也不可能。社会的规则就是这样,我们都是灰色地带的人,不算是彻头彻尾的好人,也不算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如果非黑即白,那么注定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当然,这里先排除转世的可能),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一切都是靠自己去摸索的,假如你曾因为内心闪现过一些非常坏的念头而自责,倒不如试想下,我们都是从原始动物进化而来,但不管再怎么进化,也不可能将留在血液中的原始本能摒弃掉,那些攻击性,毁灭性的本能,从来就没有真正消失过,只是潜藏在内心深处,蓄势待发,所以我们会愤怒,会发火,会做出道德水平难以接受的事。但我们作为人,在社会规则的背景下,要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待人友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反正一切能想到的积极词汇都用上,这些,是环境交给我们的东西。我们自然不可能丢掉这些东西,只能在两者之间取一个和谐的点,既能最大可能的满足原始的欲望,又能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所以,这就是我们,人类。
取得一个平衡,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做的事,不论是选择善还是恶,都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因为人有选择的权利,。但如果失去了选择恶的权利,那这个人,无异于被拴在铁链下的狼,要么会愤怒,挣脱锁链,让攻击性肆意爆发,要么,只能等待死神的降临。
我想做个好人,一个满足我自私而又邪恶欲望,但又不会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