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思维25讲

02丨创意的三大陷阱

2018-10-11  本文已影响33人  a07297ace6c3

上一讲,我们搞清楚了什么是创意,这一讲,我要讲的是创意路上的三大陷阱。避开它们,你会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都知道,创意的产生离不开大脑。但是,大脑又往往是我们产生创意的阻碍,稍不留神,我们就会落入陷阱。

为什么这么说?

先来看看创意思考之父——吉尔福特(Joy Paul Guilford)的真实经历。

标准答案陷阱

吉尔福特原本是一个心理学家,专注研究儿童的智力开发。

1931年,他被征召到美军的空军基地,主持智力测验和心理分析,目的是帮美军挑选出心理素过硬的飞行员。

和预想不一样的是,吉尔福特挑出的飞行员,训练时成绩很亮眼,可一上战场,两三下就被击落。

与此相反,那些由“老鸟”飞行员挑出来的士兵,在实战中,成绩反而更好。

为什么专业精密的心理测量,比不上“老鸟”的直觉呢? 

原来,这些“老鸟”教官在挑飞行员的时候,会观察候选的飞行员,是否会按常理出牌。

比如,这些老教官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德国人发现你的飞机,高射炮打上来,你怎么办?”

如果听到的答案,和作战手册上写的一样,也就是把飞机的高度拉高。他们就会把这个候选人筛掉。

但是,那些不按常理出牌,回答说,“找片云,躲进去”,或者“左右摇摆飞机”的候选人,却往往会被选中。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这些身经百战的“老鸟”知道,“把飞机的高度拉高”是标准答案。美国的飞行员知道,德国人也会知道。

在实战的时候,德军一般会故意在低的地方打一拨假炮,引诱飞行员把飞机拉高,等飞机拉高后,就会碰到真正的火网。

所以,在实战环境下,越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人,随机应变能力越好。碰到麻烦,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方法越多,活命的机会就越大。

弄清楚这一点后,吉尔福特重新改造了他的测试。

在新的测试中,他就不问那些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是改用发散式问题。

比如:

如果你有一块砖头,请说出30种不同的用途?

通过这种方法,吉尔福特为美军选出了大量优秀的飞行员。

你看,即便是创意思考之父,也会掉进标准答案陷阱。

固有习惯陷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标准答案。

为了说清楚这一点,我要先介绍创意思考的第二大陷阱——固有习惯。

可以说,人的大脑是一个制造习惯的工具,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好处,不仅省力,还省事。

比如绑鞋带,我们小时候要学很久才会,会了以后天天练习,练到变成下意识反应。

现在我们绑鞋带,想都不用想,一下子就绑好。如果每天换不同方法绑鞋带,那就很累又浪费力气。

又比如,我们在路上走,这时,有人跑过身边,嘴里大喊:“快跑!”

我们会怎样反应?跟着跑还是观察一下?

越多人跑,我们越不用想,先跑再说。这时候,反应慢的可能要倒霉,想多了会没命。

正是因为习惯的这些好处,我们的大脑,慢慢进化成了一个制造习惯、喜欢习惯的工具。

而标准答案刚好契合了这一点,它不要你再动脑子去思考,直接按照现成的答案行事就好。

此外,我们的大脑还有一个特征,一旦有东西进去,就会在脑中占据一个地方,就算是垃圾,也很难倒出来。更要命的是,它还能阻止新东西进来。

比如说,我们社会的一些共同记忆,它们很早就进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脑袋,于是,我们就有了各种传统、习惯,也慢慢地,在脑子里筑成了墙。

更可怕的是,这堵墙是透明的,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站在那里,挡住了我们通往创意的道路。

既然如此,我们怎么避开标准答案和固有习惯这两大陷阱呢?

我给你介绍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摆脱制式教育的束缚,总是寻找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这一点,特别重要。要知道,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很不利于我们进行创意思考。

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我们经过无数次的考试,这些考试,从来都是事先给我们设定一个标准答案,然后再来考我们记住多少。

我碰到一个小朋友,他在学校考试的时候,考了一个选择题:

下面哪一个东西会生长?

答案A:小草;B:桃树;C:种子。

结果答案是什么?小草。难道种子和桃树不会长?不,种子会发芽,桃树会开花。小朋友很疑惑,回来问妈妈,妈妈说,你不要想这么多。

这样一来,我们的脑子就被卡住了:小草只能生长,桃树只能开花,种子只能发芽。

我们在这样的教育下,就会习惯标准答案。然后,你的脑筋就会被卡住,因为你不卡住,你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你要违背这个习惯,就会很痛苦。

我们原来受的教育,很多地方还是有用,你要给自己的脑子加挂一个功能,就是第一个标准答案出来的时候,先把它摆着,去寻找下一个答案,就是总是去找下一个答案。

第二个方法:用发散式思维,去思考问题。

什么叫发散式思维,就是根据得到的信息,不断联想。

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飞行员的例子,当他们在空中激战时,只有发散思维,想出各种办法,才会有更多活路。

直线思维陷阱

说完了标准答案和固有习惯这两大陷阱,下面我要给你介绍创意思考的第三大陷阱——直线思维。

和前两个不同的是,直线思维是隐形的,很多人不一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陷阱,阻碍我们产生创意。

先来看什么是直线思维。

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我们的大脑也一样,它好逸恶劳,习惯懒惰。

所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总是会主动选择最短的路程,喜欢“直线思维”。

这个直线思维,它的目的是为了“不思考”。就是我们针对问题思考,想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法后,就会希望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都能用原来的方法搞定,不用再伤脑筋。

这样一来,就会发生两种现象:

第一个现象:同样的问题,我们不会再想新方法解决。

第二个现象:不一样的问题,我们也会主动找到跟老问题的相同点,然后把它看成一样的问题,期待用老方法解决就好。

这就是“思考是为了不思考”,换句话说,“思考是为了不用再思考”,我们多么希望“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需要说明的是,直线思维,并不是抗拒变化,而是它以为变化是沿着直线走的。

就好像我第一年业绩是100万,第二年是130万,第三年是200万。

那么,第四年的业绩是多少?

250万吗?不一定。

它有可能变得更多,也可能变得更少,因为你想不到会有什么黑天鹅事件发生。

那么,怎么突破直线思维的束缚呢?

你需要采用流动的思维模式。

什么是流动的思维模式?

就是你在思考时,会把眼前的事物,看做立体空间中的坐标,它有四面八方的出路,如同一只鼓胀的河豚,全身的刺指向所有方向。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们来看一段爱迪生的往事:

爱迪生在制造灯泡过程中,交给助理一个玻璃做的,球形灯泡模型,要助理把体积算出来。助理费了半天劲,不知道怎么算。

爱迪生把灯泡模型拿来,用水注满,再把灯泡里的水倒在有刻度的容器,一下就把体积算出来了。你看,思考要像水一样流动,这样,就会找到新的解决思路。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大脑是产生创意的源泉,也是产生创意的阻碍。在创意思考的时候,要注意避开标准答案、固有习惯、直线思维这三大陷阱。

另外,我还提供了三条方法:

第一条方法,摆脱制式教育的束缚,总是寻找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第二条方法,用发散式思维,去思考问题;

第三条方法,采用流动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思考,像水一样流动。

创意训练

这一讲的思维训练题,请你和我一起发现一些“生活中的难题”,比如说:

雨伞能遮挡小到中雨,但是风一大,就容易被吹翻了;

浴室的地漏,非常容易被长头发堵塞,清理起来很闹心;

坐飞机时很多人喜欢靠窗,但是中途去洗手间,打扰旁边的人,就很麻烦;

出停车场、过高速收费站,有时候车开偏了,交钱刷卡就会够不着…… 

类似这样的、常常被忽视的小难题,你还遇到过哪些?你尝试过用创意的方法,解决它们吗?

欢迎你给我留言,和我分享你解决这些小难题的创意,注意要避开今天讲的陷阱,我们下一讲再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