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6,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题解】
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之后,时杜甫游齐赵间。任城旧县名,今入济宁。许主簿,名不详;主簿,官名。南池,据《一统志》载,南池在济宁城东南隅,今淤塞。诗中描绘了白露节前南池的秋色,并抒发了思乡之情。
【原诗】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①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②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按:①一作集。②一作旬。
【结构】
上四游池之景,下四悲秋之意。
【注释】
主簿: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纠正非违、监印、给纸笔杂用之事。从九品上。
洫(xù):田间的水道。
城隅: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
森木:高耸繁茂的树木。
鸣蝉:寒蝉;秋蝉。
菱:三角四角曰芰,两角曰菱,其花紫色,昼合宵炕,随月转移,犹葵之随日也。(《武陵记》)
经时:历久。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蒲当八月,未至于荒,其荒者,以经时之雨故然。
晨朝:清晨。
白露:秋天的露水。
遥忆:犹回忆。
青毡:据《晋书・王献之传)载,王献之夜卧书斋,有小偷入室行窃。献之发觉后说:别的东西尽可拿走,只有青毡是我家旧物,应该留下。群偷吓跑。后常以“青毡”指代儒者故家旧物。白露节后,天气变凉,故有青毡之忆。
【译文】
秋水通连起沟沟渠渠,在城的一角我们放船游览。时当傍晚,天气凉爽,百姓们在水边洗马;茂密的树林中蝉声响成一片。秋雨过后,水下的菱角已经成熟;时当八月,水边的野草也已荒残。明天早晨就是白露节了,我不禁忆起遥远故乡的旧青毡。
【鉴赏】
“秋水”是《庄子》名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其景其文,汪洋恣肆,令人神往。本篇与前篇《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首句为“秋水清无底”))均以“‘秋水’二字全提”(浦起龙语,足见作者对这一意象的喜爱,也说明当时久雨成涝的情况。“通沟洫”、“进小船”的描写,与庄文同趣。颔联写看人洗马,听蝉乱鸣,历历如绘。颈联转写静态景致。菱角饱满,蒲草荒残,不同植物因其生长时季与属性之别,在久雨之后呈现出的面貌也各不相同。中二联以“乱”对“看”,而不用类似“听”这样的意思来对,岂止是避三平尾,也避免了呆板,增加了生动;以“经时”对“八月”,而非拘泥于数字对数字,浑然可喜。尾联点节序,引出忆亲人,仿佛与许主簿娓娓而谈。浦起龙称“第七乃作诗之根”,杨伦更引仇沧柱言杜诗“善记节候”,另举“露从今夜白”为证。全诗“水”、“船”、“洗”、“雨”、“露”一路写来,脉络清晰。
阅读本篇,需注意它的两个结合。一是点与面的结合。单单写面,有规模而易失之浮泛;单单写点,有细致而易失之狭小。点面结合,有景深、有特写,易造生动鲜活之立体形象,使人印象深刻。“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菱熟经时雨”,点也;“秋水通沟洫”、“森木乱鸣蝉”、“蒲荒八月天”,面也。两处结合,南池之景历历在目。二是动静结合。有动有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通沟洫、进小船、看洗马、乱鸣蝉,动也,熟菱、荒蒲、白露,静也。有动有静,调动不同审美感官,能获得更加丰富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