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抛弃“职业思维”,用“事业思维”回答面试问题更有效
为什么在同等工作经历和学历背景下,面试回答结果会有千差万别呢?
大家设想下,两位职场人士,在工作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如何辨别谁的工作会做得更好?相比之下,肯定是意愿度高的人会做得更好。一个人能不能做好一件事,主要看两个方面,会不会做和愿不愿意做。
其中,愿不愿意做又分为主动去做和被动去做。从年初到现在,我发现大部分人求职是被动的去投简历和面试,这样效果会好吗?特别在这种疫情影响经济,大部分企业缩编的情况下,机会就会更少。
浑水难摸鱼,因为水更浑了,鱼变少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改变思维,从“职业思维”到“事业思维”。
职业与事业两个词仅一字之差,意义却千差万别,职业,顾名思义,就是以“职务”为内容的工作形式。一切都围绕职务进行,一切都以职务为中心,已完成岗位任务为目标。事业不同于职业,它强调奋斗和始终不渝。否则,便不能称之为事业。我们没有办法想象一个人今天从事这项事业,明天从事另一项事业。所有的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具有持久性。
在面试中,大部分人回答问题的视角,都放在职业上,但绝大多数面试官都希望求职者把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当做“事业”来奋斗,而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
这种思维的区别,在回答问题上面有很明显的差异。
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位求职者,问她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时?她回答,这份工作应该很轻松,离我家也近,也能照顾家里。
这就是典型的职业思维,或者说职业思维都算不上,只能算打工思维,职业不仅可以解决谋生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未来发展的问题,她的回答最多只能算站在解决谋生的角度。
还有,如果面试官问,你上家公司的离职原因是什么?
站在职业思维的角度回答,必然会围绕薪酬福利、成长空间、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工作地点等角度进行阐述。
当你在按照这几个角度回答时,面试官心里往往会这样想:
你因为工资少了500就从原来公司离职,那么将来你是不是也会因为少600从我们公司离职
你因为成长空间有限离开,哪家公司能天天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努力该怎么晋升该怎么加薪,这些还是得需要自己去争取。
复星董事长郭广昌说过,一个人离职太多,一定要问清楚,因为什么,如果因为工资多次跳槽,肯定不会要。(大致是这个意思)
侧面反映,在面试中,用事业思维去思考和回答问题该多么的重要。
如果我们能用事业思维去阐述,有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这样的印象:
这个人事业心很强,即使经验不是很足,肯定也能很快的承担起责任来
这个人稳定性会很高,他是为了长期目标去奋斗和努力的,不会因为一时的压力或烦恼放弃工作
那么,我们如何用事业思维来回答问题呢?拿跳槽动机和求职意愿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以应聘销售经理岗为例)。需要包含这三点。
1、拉长职业生涯的长度,表明长期奋斗的欲望
2、梳理自身的价值实现点和优势
3、对标岗位要求,再次强调奋斗的方向
具体可以这样回答:
各位面试官好,我对求职的认识是这样的,在一个人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薪酬、福利、平台大小等客观存在的事实,总是会有起伏和变化的,相比这些,我更希望自己遇到一个合适的新机会可以作为事业去奋斗。
我在医药行业有过五年的一线销售经历,三年的销售管理经验,我有梳理过个人最大的优势、最有成就感和初心不改,并想不断深耕的部分。主要有三点。
1、我的市场洞察力……(简单阐述认知+业绩展现+对标要求),
2、我的客户开发能力……(简单阐述认知+业绩展现+对标要求)
3、我的销售管理能力……(简单阐述认知+业绩展现+对标要求)
最后,再次强调公司岗位符合自身的奋斗期望。
所以,如果能在面试中,用事业思维去回答问题,面试官一定会感觉到意外的惊喜,那离求职成功就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