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学习的答案|脱离学校后的学习
想必不少朋友和我一样,在上学时,对学校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这股纠结无法用讨厌或喜欢这些能够直抒胸臆的词来表达,非黑即白、相爱相杀也不足以道出心头的思绪。
可能谈过恋爱的人会更懂得这样的感觉,相思相见道不尽的情肠,见时不过尔尔。也可用老夫子笔下的女子难养来形容一二,近则不孙远则怨。
也有人会将学校比作牢笼,将青春束缚,将热血埋灭。它在那里不生不灭,憎恶的少年多情外溢,于是乎多次次幻想着“我要上学校,背着炸药包,一下子就将学校炸没了”的不现实。
寒暑假过后它依旧立在那边,无非多些尘垢和杂草,需要看起来又是新鲜的面庞来清理打扫。
在人性的枷锁上,学校无疑是成功的。存在本身是将思想塞入孩子们的脑袋里,形成一套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的价值观。知识则为技,货卖帝王家,能够让这个长大的孩子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并且嵌入社会网格中,成为其中一员。
想到那个“螺丝钉”的比喻,生动形象。社会是部运作的大机器,而我们不过是保证它正常运转的小螺丝,看起来渺小却也发挥着重要的功用。这让我们产生一种自豪感,虽不非核心但也有用,我们是保证大机器运行的必要存在。
如果再多想起,身为螺丝的我们。一个螺丝坏了、是残次品无关紧要,大机器的安全冗余机制将决定着每一个小螺丝对于它来说无非是个数据,或生或死或病或老,都可忽略。只要将这个量控制得当,不成质变即可。
学校就是将国家的意志传导给一颗颗螺丝的媒介,让它们符合国家的定制要求。每一个国家、民族都不会放弃或无视这样一个改造工程。
在社会学上有个“后视镜”原理,说的是当通过后视镜回看时,才知道曾经的样子。
学校也是如此,当离开学校后,才知道它的存在。学校,将一群人以年龄段集中起来,分阶段传授知识技能。
学校里的学习和打怪升级的游戏特别相似。
可将学习阶段分几大关卡,而验证学习效果最为简单的是升学考试,打BOOS。过了则顺利通关,可以开启下一副本继续打怪升级。没过,或许留级复读以求再敲升学之门,可能游戏到些game over,直接走人。
而每一个大关卡又细分小关卡,这小关卡以年为计,检验能否继续进入下一学年,也就是小副本。通过小副本可获得打大BOSS的关键装备。
就这样,多次的考试、重复复习,一个个小关卡让我们打怪升级,进面对最终的BOSS。直到毕业。
这样的学习有个好处,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简单粗暴,让你从人群里脱颖而出的可量化操作,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收获是什么,进度条在哪里,而下一关又是什么,该怎么做。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吧,但确实有效,设计的符合人性。付出有回报,看得见的获得感特别的让人有满足。
我这次将心血多放在数学上,然后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下次考前多背了几篇名著,考试考到了,在考场上笔走如龙。这些都是可视化、立即有收获的学习方法,而通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也再次的加固了学习记忆和体验。
怪不得学习会上瘾。
可惜这些在毕业后,没有了。
很多人会说,学校教的是知识,而不是方法。古人也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多数的我们学到手里的也只是知识点而已,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可能这些就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些缺点在毕业后,初入职场时显得格外刺眼。
怪不得学校,要怪就怪家长。将孩子呵护在羽翼之下,不惹尘埃。学校教的是知识,没错。而带孩子入社会的应该是家庭的职责。而身为家长却不想让孩子看到社会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他们害怕孩子的思想变得复杂,脱离童真稚气,变得圆滑老故,乱了心思,散了心。
比如“AB两点间,直线最短”是知识,而真正决定从A点到B点距离的,是到路途上所需要的精力。
在王屋山前的愚公他知道两点间直线最短,于是决定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可这是传说呀,加入社会意识形态的神话,从神话里走出来的非现实。
王母用簪子在天空划条线,成了银河。于是 郎织女成为两点,怎么渡银河?两点最短,关山难越,对于失路之人鹊桥是为方法,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而不是高呼大手拉小手,大步小步迈小康。新民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划上条线。
真理无穷,信息泛滥,这样解决问题的知识,怎么获得呢?脱离学校的我们都有这些疑问。想学习,不知道怎么学。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爱看书,该看哪些书等等
在《学习的答案》里,作者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也很欣悦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人不吝啬将自己学习方法分享出来,帮助我们一起在学习之路有所借鉴。
老夫子留下许多经典的语录,德不孤,必有邻,独学则无友。我想在这通往学习的路上,顺着优秀人留下的路径,走的会更轻松些。看到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应该也会走的更远,看到更多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