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显现大乘(四)

2018-12-06  本文已影响79人  mgsjty

      《佛说无量寿经》直解
        第四课  显现大乘(四)
        妙果寺达照法师 直解
      二0一八年十二月二日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一切诸佛都是共同地来维护、护念这个佛的心性,就是佛所谓的“佛佛唯传本体,祖祖直契真心”,就佛和祖师的一代代传承,其实就是心性上的传承。我们人人本具的心性,如果你明白了,你就从师父那里学来了。你把这个心性的道理再告诉别人,让别人又回归他生命最核心的位置,就不再流浪了,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这个“佛所住者”,就是四十二个位次称为“佛所住者”。因为四十二个位次,就十住菩萨,从初发心,第一个“住”是发心住,发明心地。那个十地菩萨是欢喜地第一个,十住菩萨第一个叫发心住。发明了心地的人叫发心住,那么从此以后,四十二个位次每一个位次都叫“住”,所以“佛所住者”叫“皆已得住”,就是四十二个位次都已经能够安住不动。只有明白真如的人才能按住不动,我们现在大家如果对这个我执很重,有时候“住”在身外之物,有时候“住”在感情上,有时候“住”在房子里,有时候“住”在对身体上的执着,有时候“住”在对自己的某一些想法的执着,有时候“住”在自己的某一种信仰。或者比如说信佛,就想到我是信佛的,但是你也只是打了个妄想说我是信佛的,你自己的内心在头脑里面的东西、自己内心的东西你并不清楚。所以真正明白心性的人叫“诸佛所住,皆已得住”。
“大圣所立,而皆已立”。这个“大圣”就是指初住以上的四十二位菩萨,叫做圣位。圣位称为大圣,针对于贤位叫做小圣。贤位就是别教的初住,而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贤位,如果是圆教呢,就是十信位的菩萨都叫做小圣,不是大圣,只有初住以上才叫大圣。
“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如来就是佛,佛以正道来教化众生,这些四十二个位次的菩萨都能够宣传,都能够布置。就宣布这个“布”也是安排的意思,就是他能够安排众生一步一步地去修学佛法,这“各能宣布”。
“为诸菩萨,而作大师。”这个“诸菩萨”就包括凡夫菩萨,包括贤位菩萨,也包括圣位的菩萨。因为圣位的菩萨,就是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菩萨还可以给初地菩萨做老师,七地菩萨还需要有老师,所以,我们在没有开悟之前都是需要老师师父指导的,除非你自己开悟了。自己开悟了也要老师,到第八不动地的时候就不需要老师了,到不动地的时候,他的那个直接到成佛叫“任运成佛”。 不动地的菩萨证得不动地以后,他天天睡觉他也可以成佛,因为,他从此以后不再动,不再堕落,只有往前走一条路。
七地菩萨以前都还得有老师,七地菩萨他想,他说:“我现在修得很好了,是不是就可以不要老师了?”只一个念头一起来,佛就去骂他,佛说:“你这个人怎么可以自以为是呢?”这佛先说他,说完了以后他就听佛了。听佛、最后他听一次佛的话,他就进入不动地了,是到七地菩萨还要、最后还要听话,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哦,关键的时候要听话。
“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这个“为诸菩萨、作大师”包括前面说的包括凡夫菩萨在里面。那么甚深的禅就是定,慧就是智慧,禅定和智慧。所以,所有的佛法离开禅定、离开智慧,就不是佛法。当然,禅定和智慧还有一个基础就是“戒”,所以戒定慧。我们不能说离开禅、离开慧,然后没有定,这个离开戒,因为“戒”的目的都是得定、得慧的,如果这个戒不能让你得定,也不能让你得慧,那个戒一定是“邪戒”。戒也有邪的哦,叫戒禁取见,就是外道戒。
比如说,看到牛吃草他去吃草,以为“吃草”是条戒,那个戒就外道戒,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戒,因为你吃多少草你都不能得禅定,也不能开智慧,所以这个戒就不能守。凡是你看杀、盗、淫、妄、酒根本五戒,都是为了让你跟众生有慈悲心,能帮助众生,让众生不受伤害,让众生得定力,让众生开智慧,酒戒也是让我们要开智慧,不要这个喝得糊里糊涂。所以,知道这个戒就是定、就是慧,这三者不能分的。那么这里面没有讲戒,但实际上包含了戒在里面,这个大家要知道。所以以戒定慧这三学“开导众生”,这才是真正的这个佛法。
后面我们继续看:“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刚才所讲的这个前面是菩萨的总的情况,后面就细分。细分就是菩萨他在度众生的这个种种情形应该如何去呈现,说“通诸法性”,菩萨有这些功能、能力,他能够通达一切法的本性。众生有心性,法有法性,那我们众生也有佛性,所以佛性法性心性这个“性”是同诸法实相的“十如是”当中的性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从这个法性上去看到法性即是佛性。“达众生相”,这个“性”和“相”这两样要完全通达,叫性相圆通。“性”是看不见的,“相”是看得见的,只要你看得见的外在的相,它一定有内在的看不见的性,所以“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明了诸国,供养诸佛。”这个从初地菩萨开始,他才真正证一分法身,破一分无明,他才见到什么是佛,叫所见与佛无异同啊!我们现在见到的佛,可能是佛相。或者这个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小乘人,他所看到的佛只是涅槃。就是证得无我涅槃的人,他认为就是佛了,但是只有登地的菩萨,他证一分法身之后,他才知道,佛不仅仅只是证得无我,他还要万德庄严,但是他见到的只是一分、其中的一分,叫分证即佛。
类似于什么呢?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像坐井观天。坐井观天那个看到天就那么小,但实际上他看到是真的天。真的天,但是你说天就那么小又是错的。他看到的确实是天,不是你看到的天花板,就是见到一分,但是还没有完全见到。那么从这个没有完全见到的部分来说,他才是初地菩萨,还没达到究竟地、究竟妙觉地;但是从已经见道的角度,跟那个究竟妙觉见到的那个天空是一样的、没有两个,所以既是相同又是不同,这一点要知道。所以他是“达众生相”,就“通诸法性”。“相”跟“性”都明了,所以不但“明了诸佛”,而且能够“供养诸佛”。“供养诸佛”主要是以这个身口意三业都能供养,所以“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这个打雷的时候,那个电、闪电一闪过来,一下子就有光,有光前面道路就能看见。有一种三昧呢,就叫做“电光三昧”。那么这些菩萨他要化现诸佛,化现诸佛的这个化身的时候,速度也非常快,就是像闪电一样,一下一刹那间就能成办。(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