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的良心
许三观的良心
心心念念了许久,终于合上了《许三观卖血记》。余华一如既往的给我们叙说着生活的悲苦,给我们感受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般的莫名沧桑感。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这句笃定简洁又庄重的仪式,一阵一阵叩击着胸口,让人如鲠在喉。许三观卖血记,是一段卖血的生活史,更是一份良心史。
卖血,一个多么心痛灼人的字眼。血,身上的血,是力气的源泉,是灵魂的栖息处。妻子许玉兰曾经惊恐的叫道“身上的血是祖宗传下来的,做人可以卖油条、卖屋子、卖田地...就是不能卖血。就是卖身都不能卖血,卖身是卖自己,卖血就是卖祖宗。”
在作者的笔下,卖血是多么悲喜交加的故事,是轻于鸿毛般的司空见惯又有重于泰山般的人命关天。轻于鸿毛是因为同村的人早已轻车熟路,顺带还有一套人情世故潜规则供之使用。重于泰山是因为每次卖血都是生活所迫,走投无路的绝策。时代的巨大枷锁,无情的拷问着所有人。以至于,卖血成为了一个人健康与否,一个家庭存续与否的关键。一个村庄都走在一条疯狂“卖血”的路上,人们麻木不仁,挑着担子,携着礼物,踏进白森森的医院。卖血,俨然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许三观无法撼动时代的车轮,只能如蚍蜉撼树卖血度过所有难关。但他是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良心的巨人。
许三观一生当中有过七次卖血,这一生,仿佛承受着这个时代所有的苦痛。第一次卖血,是在同村熟人阿方和根龙的指导下,在年少的好奇中,见识了卖血的“好处”。这是许三观坎坷命运的启示录,也是后来命运的救命稻草。
第二次卖血是为了养子一乐伤人。正值家中丑闻曝光的时候,许三观承受着社会舆论的轰击,即使有满腔的愤懑和不甘,还是默默承受着所有的委屈。卖血是为了养育之情,也是为了被搬空家徒四壁的家。对许三观来说,家庭的存续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第三次卖血是为旧人幻想。是凡人许三观的放荡,还有对自己不公命运的些许安慰。
第四次卖血是为了灾荒度日。看过《1942》大灾荒电影都知道,灾荒是多么的惨绝人寰。易子而食绝不是书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当作为生存的前提都没有保证的情况下,那些建立在其之上的伦理道德还有存在的理由吗?这是许三观再次为家庭奉献着自己唯一可以奉献的血魂。哪怕这次卖血,只为了一家所有人,一碗吃得饱的粗粮面。
第五六次卖血是为了三个儿子,在知青下乡的时候,准备吃食路费,可以在外面少吃点苦。
最后一次卖血,许三观为了大儿子一乐,差点豁出了生命,一路卖血去上海筹钱治病。
小人物许三观,就像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家人。我们无法苛责时代的不幸,或者自身命运的不公。许三观的悲情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做人要有“良心”。我们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良心”,就是问心无愧。许三观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活下去,作为一个“人”,像“人”一样活下去。
许三观在明白大儿子不是亲身儿子时,有过屈辱和不甘的时刻。但当其亲身父亲深陷困难时,依然摒弃前嫌,对一乐也是亲如己出。许三观的人生“三观”哲理,在对大儿子一乐的话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乐,你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做人要有良心。我也不要你以后报答我什么,只要你以后对我,就像我对我四叔一样,我就心满意足了。等我老了,死了,你想起我养过你,心里难受一下,掉几颗眼泪下来,我就很高兴了。”
这就是良心,也很“三观”。
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底层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史,更是一部重拾中国人朴素良心的纪实。
他幼儿丧父,母亲离家出走,一个人在爷爷四叔家懵懵懂懂走过童年;成年后,懂得了卖血的“好处”,承担起了对家庭对妻子儿子的责任;不计较妻子的过去,拼尽全力抚养孩子,最后在卖血的臆想中垂垂老矣,也只是为了“一碗炒猪肝”的味道。许三观就像一颗苍老之松,独自伫立在历史长河中。忍受着命运的残忍,被人嘲笑窝囊,依然安守本分,独自撑起家庭的重担。许三观嬉笑怒骂也有时,但良心常在,说白了,何为良心,就是做个好人。
良心是什么?就是一颗向上、阳光的心态。生活很苦,良心就像一味甜品,苦乐参半才是人生,才能在面对人生夕阳时,笑容永驻。
余华的文字,给了我一双眼睛,让我在曲折的事件和现实那里,可以看到更为深入和更为持久的事物。如今甚嚣尘上,人心浮动的时代,更要保守一颗良心,一颗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