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 小控班 067—做一个凡人挺好
前面谈到了自控力的训练和增强的方法,这背后其实有一个支撑逻辑,即自控力容易消耗,当我们动用自控力时其实会消耗自己的能量,所以才需要不断的锻炼进行补充。
那么试想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自控的非常强,他会不会在其他方面自控力非常弱呢?作者用了“道德许可效应”解释了很多名人在公众和私下表现的差异性。这个现象有一个逻辑,就是道德下表现的压力会让人疲惫。也就是那些公认是好的事情,名人们做的很好,付出了极大的自控。所以他们更容易在其他方面失去自控,从而得到了心理补偿。而在我看来用一个“圣人”的标准来苛求自己本身就不正常,失衡是迟早的事情。
这背后还有一个逻辑,他们一直做的但是别人认为好的事,而自己内心说不定没有真正认同。这就是孔子说的“德之贼也”,也就是哪怕一个人用君子的行为去约束自己,而自己的内心却没有君子的认同感,这种人其实就是伪君子。所以当把自控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会无形的给自己压力。而自己越是成功自控,就遇到可能在其他地方不自控。
所以我很认同普通人的心态处理,即人有七情六欲很正常,只用将这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就可以了。过分的苛求自己只会让自己像一个囚徒。其实说白了人们没有把自控的过程和目的分清楚。好比你制定的锻炼和饮食计划是为了获得健康的身体。而很多人老是想自己完成了计划应该获得一些奖励,于是在其他方面可能出现失控。这是典型的逻辑混淆,完成锻炼和让自己吃甜食是两件事,不存在完成了一件就必须做另一件的逻辑。因为从获得健康出发,任何违反这个目的的行为都不能做才对。好比你为山区孩子捐款100万不是你犯罪的理由,一码归一码。
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会放纵是很正常的,你犯不着为吃了一次甜食就觉得负罪。这样想反而会更容易吃更多甜食来抵消锻炼和节食带来的内心满足。没错当我们越是成功的自控,越容易让自己失控。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多思考和记录自己自控成功的原因。其实很多时候你只需要停顿几分钟,冲动情绪就会减弱很多,因为你不会把天天吃甜食当做目标。
个人认为,如果一件事需要你长期使用自控力,建议你可以换别的事做。因为如果从一件事中获得了好处和愉悦的话,自己不需要什么自控和外界的评价就可以继续做。要么你没有找到认同感,要么你没有从这件事获得美好的体验。所以有些事情没有必要去逼自己使用自控力,我们是凡人不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