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书画家收藏简书面面观

田世光扇面欣赏

2019-08-19  本文已影响11人  书画作品交流
田世光扇面欣赏

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号公炜,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师承张大千、赵梦朱、吴镜汀、于非闇、齐白石诸先生。早年拜张大千门下,为大风堂弟子之一 。 早年求学于京华美术学院,专攻国画花鸟,解放前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花鸟、山水画创作,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田世光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副会长,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院务委员。

1916年10月27日,田世光出生于六郎庄一个中农家庭中。田家的祖居是一座古老的庭院,房顶上铺着瓦当滴子,两进的院落,门口原有影壁和上马石,这原是清末一个官员的房子,后辗转卖到田家手里。田世光的先祖于清初逃荒来京,至先生孙辈已六世居住此庄,故先生自题画室曰:“六世老居”。

六郎庄位于昆明湖东岸,明人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宛平县西北有北海店,“其旁曰牛栏庄”,即指此地。最初只有8户人家种稻养牛,以后清代修畅春园、颐和园,六郎庄得到发展,庄中不少人在园里当差,慈禧太后每年春天去颐和园,也是必经过六郎庄。清兵入关后,人民为了表达对清朝统治者的反抗情绪把牛栏庄敷演成“六郎庄”,这个名称最早出现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内务府总管赫奕的奏折上。先生幼年居住过的小狮子胡同东口有一石桩,桩顶镌有狮像,传说这是杨六郎的拴马桩。

田世光

六郎庄又名柳浪庄,人们于房前屋后遍植杨柳,明时庄北有“柳浪闻莺”的佳景,与清华园里的“桃堤春晓”相映成趣。这里稻畦千顷,荷塘棋布,每年阳春三月,稻地里自动涌泉,乾隆皇帝曾有诗描绘:“垂柳依依村舍寒,新苗漠漠水田稠。”至于莲藕、荷花、菱角、慈姑、荸荠、杏树、桃树等植物花树更是应有尽有,黄鹏、伯劳、灰喜鹊、秧鸡、鹭鸶、野兔、天鹅、鸳鸯等鸟类也经常栖息在村头田地里。

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与淳朴的民风给了田世光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了他的性情,在他从艺以后,这些带有泥土清香的应时景物,就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他的画中落款大多是“写于昆明湖畔柳浪庄上”,亦或是“世光写我庄小景”。三四十年代,田世光的工笔花鸟在北平画界就已具声誉,由于他长年潜居田园,淡泊名利,以“柳浪庄人”自居,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着艺术的纯真,这便形成了他的艺术的独特风格。

田世光生前留影

1933年考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齐白石等著名画家,曾3次获一等奖。1937年毕业后考入“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任研究员、讲师。在该馆研究8年,主攻宋元画派工笔重彩花鸟画及元宋山水画,奠定了工笔重彩花鸟画的坚实基础。青年时代即在北平画坛享有盛名。

自1938年起,田世光先后在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及解放后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是北京画院院/外画师,第一届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1993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生前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艺术研究室顾问、北京工笔重彩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艺术生涯

双勾重彩技法

田世光画作

田世光出身于大家族,但在全族中以他家的支脉最穷,幼年常遭到家族中有钱人的白眼,使他痛感“富而不仁”的古语,进生同情穷苦人之心,立志要作出一番事业。他自学龄时起即在本村读私塾,喜欢画画,经常用石笔和粉笔在方砖上画小鸡、小鸭、汽车、飞机,还喜欢回燕子和蝴蝶、草虫等。看到别人放 风筝,自己买不起,也只有自己动手绘制。

他有一位本家舅舅,曾带他去中央公园(即中山公园)看中国画学研究会举办的展览会,这时他才知道什么是山水、花鸟、人物画,从此便开始用写字的笔、纸画了起来。在中小学读书时,他的美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但以家中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掇学,由亲友介绍,去到店铺学徒。

1933年,17岁的田世光在舅舅的资助下,考入了北平私立京华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到了工笔花鸟画教师赵梦朱和山水画教师吴镜汀、书法篆刻教师于非闇暗诸先生的启蒙教导。先生本喜欢山水画,但选学山水画课的大龄学生较多,教师授课时年小的同学都被挤在外边无法近前,因此先生即转学工笔花鸟,兼学山水画。赵梦朱先生是田世光的花鸟画的启蒙老师,为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学生热心教导,是一位修养深厚的没骨花鸟画家。田世光虚心学习,对老师的教导洗耳静听,深刻领会,因此得赵先生赏识。

我国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种,略晚于山水画,它发展于盛唐、五代,迄宋、元之际达到高峰。五代黄荃、黄居寀父子的浓艳富丽的勾勒填色回法和北宋徐荃之孙徐祟嗣的轻淡野趣的没骨画法,遂成为花鸟画的两大脉系。勾勒派工笔花鸟画至明、清两代,受到文人写意画的冲击,至咸、同年间渐成绝响(参见郑午昌先生著《中国画学全史》)。田世光在刻苦学习工笔没骨花鸟的同时尚感不足,那时他常到故宫参观古画,认为古画是重红重绿的,先生就此萌生了光大宋元画派双勾重彩花鸟画技法的宏愿,潜心钻研起来。

因为该技法已失传多年,故研究起来非常困难。他认为临摹是承继传统精华的重要手段,就想多看看古代作品。由于个人经济困难,当时故宫博物院门票6角(相当于l/3袋面粉价格),去不得,参考印品吧,价钱昂贵买不起,只好在废品地摊上买几张背面印有古画照片的过期的故宫台历,贴在旧杂志上进行观摩。他整日揣摹双勾花鸟画法及运笔方法。他临摹过宋人崔白的《竹鸥图》、元人商琦的《杏雨浴禽》、明人吕纪的《草花野禽》、沈周的《鸠声晚雨》。田世光一点点地琢磨,不断领悟宋元勾勒画家精微观察、细致描绘的创作思想和手法,终于掌握了双勾这一传统程式技法,并运用于绘画创作之中。

1938年5月,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办第十五次成绩展览会,展出了田世光用勾勒法绘制的一幅力作《竹枝伯劳》,画面上疏竹兰草簇拥着两大块山石,枯枝上立着一只栩栩如生的伯劳鸟,整个画面清丽工整,情趣盎然。这幅画的创作,得力于田世光对伯劳鸟的写生,还借鉴了宋代崔白的手法。

这幅画被选登在当年出版的、代表当时北平绘画创作水平的《艺林月刊》第102期上,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周养庵对此画评价颇高,称之曰:“此法三百年来未有矣”。这对当时年仅22岁的田世光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他的研究探索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竹枝伯劳》是田世光发表于报刊的第一幅作品,以后他的创作便如江河涌流,他的作品也不断在报刊上发表。从这一年起他开始在国画研究馆教课,次年又在京华美专教课。

新中国成立后,田世光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悉心传授双勾重彩,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法得以普及发扬,作出了突出贡献。令田先生感到欣慰的是,80年代他的一些门人弟子在双勾渲染技法上又溶中国写意画和西方绘画于一炉,用现代审美意识和情趣,画出了花鸟画的新时空和新境界。

古物陈列所研究员

“七七”事变前夕,故宫三大殿古物陈列所所长钱桐牵头成立了国画研究馆,招收当时各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田世光于1937年从京华美术学院毕业后,考入了古物陈列所,作了第一期研究员,后升为助教、讲师。

钱桐亲自向研究员们教授古典诗词;张大千、黄宾虹、于非闇*被聘为导师,黄宾虹那时在北京国立艺专授课,每周来古物所讲授画理。古物所存有故宫、热河行宫及颐和园收藏的历代画作,由工友每天上午将藏画取出,供研究员们分三科进行观摩,下午复由工友点清封好,锁入库房加封保管。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抗战胜利。田世光十分珍惜此一学习机会,对馆中徐、黄画派的花鸟画名作苦心临摹,既学黄荃的结构精密、色度浓丽,也学徐熙的着色柔润,兼收两家之长,尽得宋元勾勒画派技法之精髓,逐步形成了造型准确、色彩绚丽,在鲜艳中含有幽雅气氛的独特风格。在古物所的8年时间里,先生遍临了该所收藏的历代名作,这对他一生的创作道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40年先生开始在京华美术学院任讲师,1943年到1945年,在北京国立艺专教课。他治学严谨,创作勤奋,十几年内没在夜里l点钟以前睡过觉。

交往徐悲鸿

抗战胜利后,京华美院停办,北平国立艺专没有续聘,先生赋闲在家,物价高涨,生活困顿,只得在琉璃厂各南纸店(如荣宝斋)挂笔单卖画为生。

田世光画作

1946年6月底,徐悲鸿先生出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请著名画家齐白石、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等到校任教。是时,田世光创作了一幅长1.2丈的《幽谷红妆》图,画面以海棠花为主,并以瀑布、山壁、锦鸡作映衬,这是一幅风格独特的花鸟与山水相结合的巨幅作品。先生这幅画颇多含意:当时山水画 家总认为花鸟画是雕虫小技;再则人传徐悲鸿大师说北平画界没有巨幅作品。田世光虽然没有见过徐先生,但得闻此言却有些不太服气,他想,画得好坏姑且不论,但是画巨幅画我还是可以的。他有意出品这幅画让徐先生看看。先生这幅巨画参加了在中山堂举办的联展。事后艺专李旭英告诉先生说悲鸿校长在《幽谷红妆》前看了好几遍,还打听作者是否一位老先生?过了几个星期,艺专教务科长刘均衡代表大师来家看望先生,并询问可否去艺专教课。均衡建议他去拜访悲鸿先生,田世光认为当时徐先生正与北平某些国画家论战,不必主动去见徐先生。又过了两个星期,艺专注册科长张卫铨来家,说徐大师次日拟登门看望。徐大师为了学生,不惜年长亲自到一个青年画家家里登门聘师,这说明了大师人格之伟大。先生为此非常感动,由衷敬佩大师的为人,第二天便主动去拜望了悲鸿大师,并受聘为艺专讲师。从1947年暑假后,先生一直在艺专(解放后为中央美术学院)授课,由讲师而副教授而教授,至80年代还带过研究生。

这次会面,田世光对悲鸿大师有了很好的印象,认为大师虚怀若谷,非常厚道,对美术界新人关怀备至,有长者之风,令人敬佩之至。关于这次会面,廖静文女士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有段叙述,她称田世光是“一位刻意写实的画家,绝非其模拟者可望其项背。”先生和徐悲鸿在后来的交往中,笔墨互有往还。悲鸿大师把自已的作品请世光先生添补合作者有10幅左右,其中一幅《竹外桃花》,就是徐、田二人合作的。题签上写有:“东坡诗意悲鸿、世光合作1943 1950年。”悲鸿大师1943年画竹在先,1950年田世光补画桃花在后。

师生情谊

抗战前夕,田世光有幸认识了张大千先生,大千先生对他的花鸟画很是欣赏,准备拜门收徒,适值“七七”事变,大千先生去敦煌主持莫高窟的临摹和研究。当抗战胜利,张大千先生再返北平时(1946年春),田世光正式拜在大风堂门下(指拜在张大千大师门下)。拜师礼在颐和园长廊东头的养云轩举行,田世光向大千先生行了传统式样的三跪九叩的拜师礼。同时拜门的学生还有梁树年、王学敏、俞致贞等

当时,张大千先生就住在养云轩,因为离得近,田世光常去,为先生理纸磨墨,聆听先生的教诲。大千先生留着一缕长髯,作画时像大将上阵似的,袖子一挽,运腕提笔,笔墨到处酣畅淋漓,让人看着真痛快。为了作画,大千先生可以连续工作,废寝忘食。先生后来回忆说,大千先生这种献身艺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这些门人弟子,从他那里回来,作画都增加了劲头。

大千先生说:“师徒之间如父子”。他经常给学生讲解自己的作画心得,或把刚购得的古画张挂墙上,结合学生习作,讲解作品得失,让学生提问题,他诲人不倦至学生理解了为止,还常指点学生习作的不足之处。张大千还是位美食家,喜欢自己烧菜,当时北平饭馆学习他的香酥鸭作法而称之为张大千鸭。还有一道干烧桂鱼,叫张大千干鱼。他吃炸麻雀,一次可吃80多个,因为伙食太好,学生们住上几天都得回家涮肠子。

大千先生师古不泥古,可将石涛画卷模仿得足以乱真。构图敢破格,善截取,表现出个人独到之处。有的作品从透视比例看是不合理的,虽然画了一个大人,但并不显得山小,这就是画法高于一般人的地方了。他的《风雨归舟》、《庐山图》等,对世光先生后来的山水画创作影响很大。潘絜兹在《田世光画集序言》中写道:“他的山水画也画得极好,只是为花鸟画所掩,被人们忽视罢了”。

大千先生1983年在台湾临终前,把自己新印的画集10余册签名分赠大陆画家。其中给北京画家的有5本:有他朋友李可染、李苦禅,学生胡爽安、田世光和刘力上、俞致贞夫妇。给田世光的这本是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的《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扉页上用苍劲的笔触题道:“世光贤弟留阅,不得见者三十余年,弟艺事大进,而爰衰老矣,八十五岁叟爰”,表现出对得意门生的器重和期望。据说这是大千先生去世前十几天写的,待田世光等收到这辗转寄来的画册时,大师已作古月余了。

创作《和平颂》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追求进步,为了振兴国画艺术,早在1950年就和叶浅予、刘凌沧、墨浪等共同发起,在北京市文管会的支持下,成立了“新中国画研究会”(即现中国画研究会的前身),这是北京解放后最早成立的群众美术团体,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让国画为人民服务作出了贡献。

1955年,为了响应美国著名画家安东·里弗勒吉尔的建议:“全世界进步艺术家应通过他们的艺术而对世界和平大会作出贡献”,我国14位著名画家共同绘制了一幅彩墨国画《和平颂》。画长398厘米,高201厘米,这14位画家是: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李瑞龄、马晋、徐燕荪、杨敏、王雪涛、吴一舸、张其翼、田世光和段履青(顺序按年龄大小排列)。

这年世光先生38岁。“和平颂”三字由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郭沫若题写。画是1955年6月在美协作出的,前后历时10天,其中和平鸽部分是由于非闇和田世光共同完成的。画作送往赫尔辛基后,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得到了积极反响。原作现存对外友协。随着时间的流逝,1985年,应国防部邀请,为远望楼宾馆作文二巨幅画《松树白鹰》,画面上苍松挺拔,雄鹰翱翔,浮现出现实与理想的胜境。画作完成后,张爱萍同志偕夫人与先生在画前合影。田世光的作品在《中国画集》、《当代中国画》、《中国画选集》等大型画册中均有收载。个人画集,由北京荣宝斋印制中。

作品收藏

田世光的作品早在40年代就广为国内、国际人士收藏。50年代与郭沫若先生合作“百花齐放”大型画册,由郭沫若写诗,田世光作画达72幅,并与齐白石、何香凝、陈半丁等共同创作大幅中国画《和平颂》,为《世界和平大会》献礼。田世光是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画家。许多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南海紫光阁及许多省市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均有珍藏。他的作品曾多次在日本、英国、美国和法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展览和出版,以及一些国家级的博物馆珍藏并获奖。

作品有《英姿万古》(藏于中国美术馆)、《春晖》、《幽谷红妆》、《山雀》等 。曾举办个人画展多次 。出版有:《田世光花鸟画集》、《田世光画集》。

印鉴:公炜、田、田世光、百花齐放、世光、田世光印、花间鸟语、柳浪西园。

邮票名作

田世光绘制的牡丹邮票

1964年中国邮政采用田世光绘制的17款牡丹图案发行了志号为特61的牡丹小型张和15枚邮票,该套邮票因绘画艺术高超、印制水平精细和富贵吉祥的内涵广受集邮爱好者追捧,田世光也因此被尊称为“牡丹之父”。在邮票画面中田世光采用工笔画手法,用双勾重彩描绘盛开的牡丹,表现出了牡丹婀娜多姿、雍容华贵的风范,极具艺术价值。邮票采用彩色影写版,精美的印刷使邮票更加色泽鲜亮,层次丰富。1980年牡丹邮票曾被评为“建国三十年最佳邮票”,15枚套票也高达2000多元。

田世光绘制的牡丹邮票

中国邮政在2009年的世界集邮展览上将田世光绘制的牡丹邮票与新发行的牡丹邮票(《国色天香图》小型张)一起开发为《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首次采用书画高仿工艺,将牡丹邮票放大为高706毫米、宽400毫米的巨幅邮票,并采用传统书画装裱方式将牡丹大邮票装裱成画轴式邮票,牡丹大邮票分为丝绢版和宣纸版两种,分别采用高级传统书画专用丝绢和专用宣纸;为便于保存和长久收藏,邮票采用防水油墨,对宣纸版还进行了最新的防水技术处理,理论上可以保存数千年。《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还是中国第一套采用古画高度仿真工艺制作的国画邮票,兼具书画和邮票双重收藏价值。

《国邮·国花牡丹》大邮票的发行具有特殊意义,受到2009世界邮展国内外集邮专家的高度评价,并作为邮展评审委员会和征集委员会委员专员。

田世光扇面欣赏 田世光扇面欣赏 田世光扇面欣赏 田世光扇面欣赏 田世光扇面欣赏 田世光扇面欣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