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象花一样绽放

既要写出好故事,也要保护好他人的隐私

2021-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彼岸晓吾_5c83

我发现身边的写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主打微头条,每天都发三条以上,就像买彩票,我买得多,中奖几率就高,说不定哪片云彩就下雨了。

另一类人,每天只写一篇,有时两三天一篇,但是每一篇都言之有物,读后不觉得浪费了时间,反而像喝了一杯能量饮料,沁人心脾。

第二类作者中,我最喜欢冯骥才的头条,每次回去翻阅,都有新的收获。特别是早晨赖在床上的时候,眼睛里挤满了吃马虎傻傻看不清,我就听他的文章或者他的视频,学习他的文学鉴赏和思考方式,享受一个美好的早晨。

每天发几条的朋友,选择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十分接地气,写得多的人,会向横向发展,拥有宽阔的视野以及写作的速度,但是不容易有深刻的思考和见解,因为我们是普通人的大脑,我们不是爱因斯坦。

但是有个写短故事的笔友吐槽说,因为写了身边人的事情,被骂惨了。后来有人建议他不要发到朋友圈。我觉得,不是朋友圈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写得好了会翻山越岭跨国大西洋。

我很同情他,这个自媒体时代,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难,不管是你的好朋友,还是好闺蜜,没有人喜欢你把她的私事抖落在众人面前,更何况那是让她最悔恨的一段往事。我们是一千个汉姆雷特中的一分子,同一件事情,肯定持有不同的看法,尽管你用了最正面的赞美去描写,依旧会勾起当事人的内伤。

我再举个列子,一个大V发了一段视频,她讲了自己的闺蜜如何不听劝,为了挣钱经营按摩店最后被罚款被起诉的经历,我看到有人评论说:你不该为了博人眼球而出卖自己的闺蜜,我深以为然。

所以,我们选择身边的故事最好不要用原型,至少把两到三个故事穿插在一起,这样你得罪人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也是对别人的起码尊重。记得作家严歌苓写完了“芳华”之后,有人采访她,问她里面的具体内容是否出自真人真事?她说:场景是真的,但故事增加了虚构的成分,人物也不是某个人的具体原型,或许带着某个人的特点,但并不是那个人。这也是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因之一。

玛克丽特古拉斯在写作“情人”的时候,内容涉及到了母亲和两个哥哥,她后来说:“有人说我应该等到母亲和大哥去世再出版这本书。” 因涉及他人隐私而引发的家庭矛盾,在很多作家身上都经历过,因此,不少作家的自传类故事,都增加了虚构的内容。

每几天写一篇的人,基本上篇篇有料,有自己的撕开角度和见解,久而久之,他们会跑得更远,就像龟兔赛跑。

一个好故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多的是通过剖析故事的核心,寻找引起读者共鸣的主题。

为了做到这一点,有的作家一生都在写相似主题的故事。在相似的主题上挖掘,一个作家会越写越好。通过搜集素材,会遇到许多有趣的故事。可是,如果没有心灵的共鸣,再精彩的故事,也只是一段浮于表面的奇遇记,无法使人感到内心深处的波澜。这样的故事出来,你会看见推荐量不会只是一个抛物线,而是像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

最后,既要写出好故事,也要保护好他人的隐私,不能只图自己写得痛快。你同意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