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一眼千年》:大师眼中的敦煌之美
思衣谷
歌曲《一眼千年》是那英献唱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主题曲。而最近有一本策划比较有文化气息的书籍,是与前者歌曲名同名的《一眼千年》。该书其实也是涉及到宝藏的,那就是敦煌文化。此书是由陈寅恪先生著作,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这类型是偏向与艺术美学研究的。
首先,陈寅恪先生的情况自然不必多说,他号称“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及“前辈史学四大家”,其中笔者窃以为,他最有具有代表向的作品就是《柳如是别传》了,这是既有史学的写法也有文学的写法的传记,这是具有历史研究与文化想象两种功用,自然具有研究和审美于一体的,其中中心思想的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释放出来的自由之精神,都是体现了他作为士大夫的精气神。
而在这本《一眼千年》里,这是编者对陈寅恪先生关于敦煌文化的总结。陈寅恪先生以历史研究为长,他研究范围甚广,如南北隋唐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等。而这一次则写的是他对敦煌学所作出了重要研究和贡献。陈寅恪先生的治学主旨是“在史中求识”,他看重事实的科学精神,以及也善用“历史演进法”去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无疑是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且看看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历史演进地展开对敦煌文化的研究吧。此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写乱世飘零,美了千年——敦煌写经析美的部分。这部分里一种收录了18篇研究文章。其中在《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一文中,作者就用历史考证的眼光,去说明莲花色尼出家的原因,原来莲华色命运悲凉,前则与母共夫,后则与女共夫,因而自暴自弃,但多得目犍连说法而归信佛教。是的,这莲花色尼与其女共嫁其子之事见于偈颂之本文一事自然是不光彩的,但也是促进了她归信佛教。这就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考佛藏中往往以男女受身之由,推本於原始聚麀之念,用是激发羞恶之心,且可藉之阐明不得不断欲出家之理”。
而在《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中,就说到了我们常说的:“心是菩提树,何处惹尘埃”的佛语,而作者对菩提树的比喻是比恰当的,理由是“据此,可知菩提树为永久坚牢之宝树,决不能取以比譬变灭无常之肉身,致反乎重心神而轻肉体之教义。此所谓譬喻不适当者也。”此外,作者对该偈的未完备的情也做了详尽的说明。
来到《敦煌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跋》,此文就对敦煌的佛经做了非常独到的见解,如作者所言:“此本心经序文,历叙因缘,盛谈感应,乃一变相之冥报传。实考证玄奘取经故事之重要材料,殊未可以寻常经典序文目之也”。
而在《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一文中,就说到了敦煌的石室。这书里也是附录了《敦煌石室写经题记》的书影,以供读者一窥究竟。而这里作者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批判了“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陪”是夸大之词。接着作者自然是继续用严谨的历史推演法说明了这一点,如说到李唐开国不崇佛,崇佛是高宗之世,此与武则天之母杨氏为隋代观王雄之后有关。于是这样的历史时间跨度,自然也就只获得了“前后七百年间仅得六卷”这就自然说明会了“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陪”是夸大之词。
而在《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书中的附录中有敦煌—第118F窟 左侧前壁的照片,这就仿佛带我们进入了敦煌石窟,去感受这种宋代的洞窟,这洞窟也是西夏才重修的。其中画面为东壁南侧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经变上方为帐形垂幔。下方为金光明经变。而这样的内容,给予了作者怎样的研究j结论呢?那就是“盖中国小说虽号称富于长篇巨制,然一察其内容结构,往往为数种感应冥报传记杂糅而成。”
而在《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我们还可以一睹了现在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佛说大乘稻芊经》的敦煌墨迹。乍一看那些书法还真的有点像农田里的禾秆草,虽然有点歪斜但都是错落有致的,并且身材比较稳健而虚高,显得十分饱满,从形态而言的字体,很有瑞雪兆丰年之意境。
说到敦煌或者佛文化,就不得不提伽蓝记的了,于是在《读洛阳伽蓝记书后》一文中,我们就可以读到了作者对该书的见解,他对伽蓝记的看法是参差成文,其间颇嫌重复,实则杨氏之纪此事,而总结的词语就是说“合令相附”“使事类相从”。
正如上文提到,武则天与佛教是有着脱不掉的紧密关联的关系的,于是在《武曌与佛教》一文中,我们就可以读到了作者继续用他的历史考究的治学方法,去说明他们两者的关系,这里就的从杨隋皇室之佛教信仰说起了。其中编者也在此文附录了敦煌第8号窟左壁第二幅的照片,就详细介绍了该窟的主室是南壁的。莫高窟五代第146窟主室南壁东起第二铺法华经变,下画供养菩萨像并贤惠经变情节局部,画面正中为释迦“灵鹫会”。
是的,作者通过历史考证地分析了佛教与武则天的政治发生了化学反应。要知道武则天幼年时就是沙弥尼,在武则天得势后,自然佛教的僧徒就借着武则天恢复曾经丧失的权势的。当然,武则天也接着佛教之教义,以证明其政治上所享之特殊地位,因为佛教和武则天成为了互相利用。“实有长久之因缘”。这是作者非常客观而权威的历史观点,至今都影响了很多业内人士。再之后,作者也完备地介绍了武则天与佛教符谶之关系。这里作者也分析了武则天为了证明其的特殊地位,就不能用儒家经典求之,于是就有了“此武则天革唐为周,所以不得不假托佛教符谶之故也。”。
而在《支愍度学说考》作者就说到了何为心无义,也谈到了心无义与“格义”之间的关系。也继续谈到了心无义的传授知识。最后作者也谈到了“格义”与“合本”之异同。由此,从竺道生的“顿悟义”的提出,而由谢灵运继之而扬其波。作者就将“佛性”“顿悟”等新义,而称之为“此中国思想上之一大变也。”
而来到第二部分,就是说到了《长恨一曲,琵琶行吟——敦煌诗词析美》,其中在《长恨歌》一文中,我们就可以读到了作者说欣赏的那些敦煌诗词,如其中在长恨歌图(局部7)中,作者就回应图而列出了这样的好诗词: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这里就说到了唐玄宗临幸温泉之时节。而这里作者更能看到的是华清池其实是一种符合佛教中的温汤疗疾的理论。
另外在《琵琶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琵琶行图轴,此画是现在是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其中颇为有研究韵味的就是那句“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就以青衫做出了唐制服色既视阶官之品的见解,十分很有专业性。而最后在《韦庄秦妇吟校笺》一文中,我们也可以读到了敦煌下的秦妇吟的残片,也可以一路感受一番从洛阳东奔之路程,再从长安至洛阳之路程。此诗无疑是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描述了唐末黄巢起义时的社会乱象,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陈寅恪是作为敦煌学开先河之人,这本书记录了1600 年敦煌佛经与诗词美的历程。这里讲述敦煌国宝,如心经、《长恨歌》《琵琶行》《秦妇吟》《连昌宫词》等最原始的国宝,如果想深入探究这些敦煌国宝,一探敦煌艺术之美,那我们就需要打开这本书,跟随史学和国学大师去发现敦煌之美了。敦煌之美心归之处?且看看陈寅恪先生如何守望敦煌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