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书,我们可以做什么?
今年的期末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孩子奋战期末的时候,不少家长已经开始了下一步安排——为孩子做寒假计划。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放在寒假期间再适合不过了,阅读也因此成为了计划中的必选。
但是部分家长还有一个心病,那就是孩子不喜欢阅读。
买了书,也尝试过很多次为孩子阅读,可孩子就是不喜欢,到底该怎么办呢?
家长要注意,有2种方式最好别尝试,运用的不恰当,可能还会让孩子厌恶阅读。
一是把阅读当做任务布置给孩子做。
现在的孩子身上负担的任务太多了,作为家长,我们的体会应该更加深刻。
孩子每天要面对不同科目的作业、手工作业等等。作业的形式也灵活多样,耗费的时间巨大,甚至有些作业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无法单独完成。
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再强行布置一个课外阅读任务,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是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说阅读的好处。
回想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父母的大道理不计其数,但我们真正能理解并照做的微乎其微。
不要期望我们的孩子会有什么进步,他们也一样,“道理”这种东西,如果没有真正地体验和经历,没有摔过跟头,很难真正地理解。
只有孩子真的从书中获得感悟和快乐,他们才会爱上阅读。
为此,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努力。
01
从孩子的喜好出发
如果发现孩子对阅读没有兴趣,不用焦虑,也不要强行要求他爱上阅读,把目光投向孩子感兴趣的领域。
如果孩子是个小军事迷。那就多和他聊一聊飞机和炮弹,听他告诉你歼击机和轰炸机的区别。生日的时候,可以考虑送给他一个飞机模型,也可以考虑送给他一本军事科普书。但是家长要让孩子知道,送给他书,并不是为了让他读书,而是因为他喜欢和军事相关的一切。
有时候家长还会忽略一件事情,孩子明明很喜欢阅读,却否认他的喜好,因为他爱读的书和学习无关,也不是什么经典名著,可能是网络小说或者漫画书。
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打压他的兴趣,认真地和孩子聊聊最近看的书,听他谈论其中的角色和情节。如果是和恋爱有关的言情小说,不要慌张,问问孩子愿不愿意看看18世纪的英国人是怎么谈恋爱的,可以尝试向孩子推荐《傲慢与偏见》。在孩子读完之后,聊一聊什么是爱情,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这之后,再向孩子介绍同时代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孩子读完之后,再聊聊两本书的相同与区别,2个故事都发生在18世纪,两本书的主角却因为不同的环境、文化,有了不同的结局。
这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的阅读已经不单纯是言情故事了。
02
将阅读落到生活中
阅读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如果孩子发现读过的书只存在于书中,和他的生活关系不大,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兴趣可能也会减淡。
我们可以尝试走出书外,让孩子把阅读和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读过《昆虫记》,去外面找一找书里的昆虫。看看它们是不是像长得书里写的那样,生存习性是否像书里描述的那样。
古人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少小说的主角有现实的人物原型,总结分析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再将书中的人物同身边的人作比较,不仅有助于孩子理解正在阅读的故事,同时对复杂的人性也多了一层的了解。
把阅读和真实生活连接起来,既能把书读的有趣有用,还能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这种有出有入的阅读,更能增添孩子对书的兴趣。
03
家长也要爱读书
上面两种引导方法,建立在家长也爱阅读的基础上。
如果想要为孩子推荐适合阅读的书,并在后续的讨论环节做好引导,家长需要提前阅读完整本书,了解书的基本内容,理清书中的情节,读懂书中的细节。
另外,家长爱读书可以对孩子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家长自己不看书,却要求孩子好好阅读,这种语言的力量不如我们的行为对孩子影响大。
杨绛先生曾在回忆录中写到,她年少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最大的影响就来自于母亲。母亲每天都很忙,忙着操劳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
偶有空闲的时候,母亲则会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看得津津有味。这份愉悦感染了杨绛先生,她也有模学样,开始看书,并从此爱上了阅读。
一个有着丰厚藏书,喜好阅读的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沾染着书香气。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坚持不懈,金石可镂。”每当我们想要去做一件的事的时候,最难的一步不是开始,而是坚持。
同样孩子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
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期待孩子们在阅读的滋养下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