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时间,下一个豆瓣小事?
豆瓣的节奏速来慢,就像是一个大家闺秀一般,不疾不徐。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其他同类产品快速崛起,纷纷占据一席之地,豆瓣不能不说是没有危机感的。从豆瓣商店到豆瓣购票业务,从豆瓣FM Pro到豆瓣东西,从豆瓣小事到豆瓣时间,豆瓣做了很多尝试来激活用户的价值。
15年底,豆瓣3.0版本上线兴趣社交功能--豆瓣小事,引来老用户骂声一片,这玩意儿和豆瓣小组到底是哪里不同?10个月后,豆瓣4.0版本发布,曾经被寄予希望的小事被贬入三级入口。现在的版本,几乎看不到小事的踪影,豆瓣试水兴趣社交效果不佳,小事宣告失败。之后,豆瓣的又一大动作便是豆瓣时间了。
3月初,在内容付费兴起近一年后,豆瓣推出同类型产品--豆瓣时间。首期专栏为“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截止目前已更新三期,每期定价为128元。据豆瓣官方微博公布,豆瓣时间上线5天销售额过百万,7天付费订阅用户过万。“醒来”的受欢迎程度超出了北岛的想象,68岁的北岛也有了迷妹儿。
那么,豆瓣时间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豆瓣小事呢?
小事是豆瓣在陌生人兴趣社交领域的一次尝试,产品形态类似于一个个独立的论坛(或者是贴吧?)。用户可以从喜欢的事情开始,找到一群同喜好的人,谈天说地,或者通过刷新热门话题,围观最热的讨论。小事的目的在于给用户提供多一个渠道认识有趣的人,促使其加好友交流,增加用户间的互动。但是前面已有一个用户黏性很强的豆瓣小组,小事的社交属性又有多强呢?个人分析小事失败的原因中核心用户群的反对是直接原因。对于那些老用户来讲,已经习惯了豆瓣小组,凭空多出来一个功能相似的小事,谁会买账?再者,豆瓣起于且擅长于书影音,小事的形态与豆瓣的核心本质并没有实现互通。
豆瓣时间则有很大不同。
相较于豆瓣小事重社交属性,豆瓣时间从文化内容变现领域切入。根据豆瓣官方介绍:豆瓣时间是豆瓣推出的内容付费产品。我们甄选用户最渴念的内容领域,邀请学界名家、青年新秀、行业达人,推出精心制作的付费专栏。
在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内容变现市场,一定会有人质疑,这么文艺的内容变现形式,是否能被用户接受。有句话这么说:有两种东西是最接近上帝的,一个是诗歌,一个是音乐。豆瓣选择诗歌作为切入点,与豆瓣本身的气质高度契合,可以称得上很豆瓣了。
相较于在行、分答付费买答案;得到、喜马拉雅付费得资源;各种收费社群付费买关系链,豆瓣时间的付费似乎看起来那么的“没有用”,因为用户并不能通过付费得到一个具体的方案或者是答案。但是,分析豆瓣的用户群体,会为北岛、白先勇付费,愿意购买他们课程的人,在乎的真的只是获取新知识么?一定不是的。豆瓣从书影音起家,多年来吸引了一大批爱好相同的文艺青年,聚集了大量特征鲜明的优质用户,对于这些用户而言,128元的价格简直称得上是超值。更何况是北岛、西川、白先勇这些超强卡司。
过去的这些年里,社会的高速发展刺激了消费,丰富了物质,但也使获得浅层次的消费满足成为当下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功利主义,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是万万不可取的。在这个消费主义的狂潮下,知识的传授与汲取、发掘与延续,时间的积累与检验显得那么的不重要。花钱买明确知识的人比比皆是,肯停下脚步望望星空的人寥寥无几。豆瓣时间所提供的内容看似无用,但对于你的生命又是那么的有意义。
看好豆瓣时间之余,也有几点小小的意见:
1、如何面对文青薄弱的购买力?豆瓣时间虽说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但其针对的用户群体是否真正具有购买力是个问题。对于大部分90后文艺青年来讲,满足日常所需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他们那薄弱的购买力是否还能支撑其寻求心灵慰藉和情感寄托?
2、能否支持分期购买?以《醒来》为例,共102期内容,每周更新6期,全部听完需要四个月,用户购买成功后不接受退款。虽说愿意付费的人都是真正热爱诗歌的人,但顾及更多的用户群体,并非所有人都是狂热的热爱者,更多用户恐怕还是处于观望状态。如果支持分期购买或者是先试听几节课后购买,是否会更利于拓展新用户?
3、如何保证持续产出优质内容?通过文化名人来激发只是一个开始,文化名人本身的稀缺性导致其势必不能长久,豆瓣本身包含许多”潜水“的行业大咖,优秀的影评人、乐评人、摄影师等,如何调动起来这些人,将其囊括在豆瓣时间的整个付费体系中,后续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4、怎样调动用户互动的积极性?豆瓣发展十二年来,积累了一大批忠诚的用户,正是这些用户在支撑着豆瓣的精神角落,可是这些精神角落又处于一种“鸡犬相闻,不相往来”的状态,在新推出的豆瓣时间中,情况亦没有什么不同。如何打破这些角落间的隔阂,真正在这么大的用户基数上发挥规模效用,是豆瓣现在在做且长期以来都要做的事情。
总体来讲,豆瓣时间与小事完全不同,其是豆瓣在商业化道路上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它的文艺调性与豆瓣本身气质严密契合。实用主义的内容变现太多了,除了脚下的土地,我们也需要仰望头顶的星空,豆瓣时间的出现成功满足其对应用户群体的这一需求,填补了文化类产品的空白。带你听诗,带你品红楼,带你读史记,带你思考人生,多有趣多浪漫啊!但是文化内容变现势必会道阻且长,其后续发展如何,不如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随文附上关于豆瓣几点小小的吐槽:
1、庞杂的APP是驱动还是拖累:豆瓣的APP实在是太多了!无法否认,用户向移动端转移是大势所趋,虽然大豆瓣整合了十几个相关的APP,但是在用户体验上,这些APP们的表现实在是都不亮眼。辛辛苦苦十多年在PC端聚合的用户,就这么被十几个APP瓜分,打回“小众”的原形。豆瓣的确做到了通过工具属性将用户吸引进来,那么通过社区属性把用户留下来呢?
2、涉猎太广,大而不精:放眼望去,豆瓣首页称得上是保罗万千了,读书、电影、音乐、同城、小组…当然还有更多叫不出名字的不知名应用,用豆瓣的时间不算短了,还是搞不清楚很多服务到底是干嘛的。常跟朋友开玩笑,条条大道通豆瓣。任何领域都想涉足,擅长的书影音却发展缓慢,这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是致命的。
3、社交化探索前路漫漫:豆瓣3.0告诉我,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那么,问题来了,该怎样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呢?曾经无意中发现有一个人和我的共同喜好达到了100多个,当即就有和其结交的冲动,但是后来鬼使神差的再也找不到那个人了,这件事让我心心念念了好几年,每思及此,无不痛心疾首。如果有个地方能让我找到和我拥有共同喜好的人该有多好啊!
4、网站那些很明显的bug到底是改不改了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