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道德经》摘抄与思考78章

2018-05-07  本文已影响66人  Recycler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大意】

本章以水为喻,再次阐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只有以柔弱自处、忍辱负重的君王才是合格的。

【译文】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水。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的人没有不懂这个道理的,但是没有人能够遵循它。

因此有“道”的圣人说:“承当国家的屈辱,这才能叫做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难,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听起来却求是反面的话一样。

【我思】

老子的时代,应该还没有对空气有所认知,在气液固三态中,老子发现液态的水是最软的。他又发现水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可以击穿岩石。他还发现洪水可以淹没良田房屋。于是认识到水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

老子所举的例子都是事实,只能说不同的东西在时间的作用下,发挥各自的作用。既然水能胜于一切,为什么要用磨石磨刀呢?这又是一个效率问题。虽然坚硬的东西确实拿水没办法,但是水可以通过时间通过集体的力量战胜坚强,这就是自然规律。

老子观察出这个规律,我们也可以观察出很多规律。就像磨刀一样,要想磨刀,就需要以硬碰硬才能提高效率。

老子认为可以把自然现象与人的性质一一对应。以柔软的性格可以战胜坚强的性格。需要时间,需要集体的团结。首先时间是人的弱点,水滴石穿需要几万年,人无法活几万年,人要想用柔软战胜坚强,一个人的人生是无法实现,可能需要几代人。孔子的徒子徒孙七十几代,也没有用中庸之道改变国家,也许还需要几百代。持之以恒才能战胜人性的坚强。水非活物,水分子之间是靠分子引力彼此凝聚。一群柔软的人又是靠什么能凝聚到一起呢?凝集的力量就是每个人的人生目的。成长环境不同,每个人的人生目的不同,如何能团结到一起?观历史,软弱的人能够大范围团结到一起的理由无非是吃不饱饭。只要还能吃饱饭,只要觉得过得还算舒适,那么就会追求不同,就会难以团结到一起。这只是历史,也许会有新的原因成为人们团结的理由。新文化的到来,梦想被压抑,精神得不到满足,也许是另一个原因。

水能胜坚强的现象可以看到,弱能胜强的例子还真不好找。即便弱胜强是一种真理,那也是老子发现的真理,便不是所有人发现的真理。你觉得面包好吃,但是我认为蛋糕好吃,一样的道理。观察、接触的主体不同。

根据老子的理念,国家要想胜利,统治者就需要表现出一种软弱,或是承担灾难。一般人几乎没有愿意表现软弱没有乐意承担灾难的,人们觉得这是反常的本性。因此一旦有人做到这几点,就会被人不理解。老子的做法让我们今天看来,依然很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如果所有的人都信奉软弱,那统治者应该怎么样呢?如果继续软弱,整个国家一团软弱。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并不是要从自然规律中学习弱可以胜强,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弥补人民的不足,人民弱统治者要表现出坚强,不能让国家消沉。人民强,统治者要表现出弱,不能让国家膨胀。这是一个统治者应该起到的模仿带头作用,这应该是统治者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奉行软弱胜坚强。

各花入各眼,每个人从自然界总能懂得一些规律,要不然就不会有螳螂拳、鹰爪功之类的。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柔弱,并不是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其中却含有无比坚韧不拔的性格。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做任何事情都有三条理,不要走两边,就走中间。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因为一般人认为这种道理不能马上带来直接的效果。因此老子说,领悟了这一道理,承担世人认为是污点的,接受世人认为是不详的人才能成为担负江山社稷的天下的主人。

孔子根据特定的含义和内容区分君子和小人,但对老子来说,并无对立面之间的界限。语言的使用习惯、文章的构成、语法体系能够反映作者的世界观,这几乎成为常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