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56天《七法 第六》第6段
《管子》学习第56天《七法 第六》第6段
原文阅读
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存乎选士,而士无敌;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八;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器盖天下,而士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士盖天下,而教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教盖天下,而习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习盖天下,而不遍知天下,不能正天下;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机数,不能正天下。故明于机数者,用兵之势也。大者,时也;小者,计也。
王道非废也,而天下莫敢窥者,王者之正也。衡库者,天子之礼也。
字词注释
[1]存:存心,即集中心思。
[2]财无敌:使财富的数量无敌于天下。
[3]论工:挑选工匠,考究工匠的技巧。论,通“抡”。选择,选拔。
[4]制器:制造武器装备。
[5]政教:指加强军队的管理教育。
[6]服习:操练,军事训练。
[7]遍知天下:掌握天下各国的情况。指掌握各国情报。
[8]机数:时机,策略。
[9]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八:此二句林圃云:今《通典》一百四十八引此文作“此八者皆须无敌,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八悉备,然后能正天下”。无敌者八,指上述无敌于天下的八项因素,即“聚财”“论工”“制器”“选士”“政教”“服习”“遍知天下”和“明于机数”。
[10]正:匡正。
[11]盖天下:超过天下,领先天下。
[12]工:工匠。此指工匠的技能。
[13]器:兵器。此指兵器的质量。
[14]势:关键,必然性。
[15]大者,时也:首要的是时机。
[16]小者,计也:其次是计谋。
[17]“王道非废也”三句:这几句是说王道所以不废,天下人没有谁敢对王位存非分之想,是因为王道还能得到正确实行。非废,不废。
[18]衡库者,天子之礼也:这两句话是说,武器掌握在天子手里,不为他人所窥视,才是王道不废的原因。衡库,天子藏武器的库房。天子之礼,这是天子才有的设施。礼,在此为引申义,指天子才有的规制。
译文参考
治军用兵的方法如下:注意积聚财富,从而使财富的数量无可抗衡、天下无敌;挑选工匠,考究其军事技能,从而使工匠的技术无可抗衡、天下无敌;制造武器装备,从而使兵器、军备皆无可抗衡、天下无敌;选拔士卒,从而使士兵的素质无可抗衡、天下无敌;促进军队的管理教育,从而使管教水平无可抗衡、天下无敌;抓紧军事训练,从而使训练工作无可抗衡、无敌于天下;调查各国军事情况,掌握各国情报信息,从而使情报工作水平无可抗衡、天下无敌;把握作战时机和运用策略,从而在出兵决策方面无可抗衡、天下无敌。这就是说,军队还未调出国境,而保证这八个方面无可匹敌的条件就已具备,如此,方能统一天下。要想征服天下,如果财力方面不能领先于天下不能征服天下;财力数量能超过天下,而工匠技能不能领先于天下也不能征服天下;工匠技能可以超过天下,而武器质量、装备设施不能领先于天下也不能征服天下;武器装备能超过天下,而士卒的素质不能领先于天下也不能征服天下;士卒实力能超过天下,而军队的管教水平不能领先于天下也不能征服天下;管教工作能超过天下,而军事训练水平不能领先于天下也不能征服天下;武艺超强、训练水平可以超过天下,而不能掌握各国的军事情报也不能征服天下;掌握了各国情报,而不懂得把握战机和运用策略也不能征服天下。所以,把握时机和运用策略是用兵作战的关键。建立大功、匡正天下,其首要之事是把握作战时机;其次是有效运用作战计划和布阵谋略。
王道所以不废弃,天下人还没人敢对王位存非分之心,是因为做王的人行为正确。武器的收藏掌握在天子手里,是天子尊贵的规制。
核心内容解读
《管子》认为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八个方面:“财”积蓄的财富、“工”兵器的工艺、“器”兵器的数量、“士”士兵的责任、“教”教育士兵的效果、“习”军训的严格程度、“遍知天下”对敌情的了解程度、“机数”战略战术的灵活与否。
这八个方面其实是国力(财富)、武器(兵器的质量、数量)、军队(士兵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对军事形势的了解研究、战略战术)三大方面。而国力——财富是基础和关键。
诸侯国富强,综合国力强,国防费投入比例加大就有可能,武器数量的增加和质量提高就会有保证,士兵的教育、训练以至战略战术才有保障,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才能增强。这样,诸侯国就会稳定和发展,战争就会胜利。
基于国力——财富是基础和关键的战备理念,《管子》提出“盖天下”说,一一对应上述“为兵之数”。概括了战争准备的各个方面,标准、目标就是要成为诸侯最强、压倒天下。而且,君主要驾驭全局,平衡货币的轻重,保证财政以至经济运行的持续良好、稳定局面。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管仲认识到经济对战争进程与结局的重要影响。在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上,他曾说:“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不足则兵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征服)天下”。总之,他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
由于春秋初期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还不太高,军队的武器装备,尚较简单,战争的规模也较小,战争对经济的依赖程度不太高,只要有粮食和冷兵器就可以进行战争。所以管仲在2600多年前能够有这样的战争观,是极为可贵的。
当然,还必须看到,管仲的利民、富民政策,是为了巩固齐国贵族的统治,是为了图谋霸主地位以控制更大的地区,绝不是完全为了民众利益。这从《管子·侈靡》中“甚富不可使,甚贫不可耻”的记载中,可窥见其中的奥妙。这就是说,让民众生活富裕起来,就可能不听从统治者的支配和驱使,但如果民众吃不饱,就不讲羞耻,不但作战不勇敢(孔子也说过“知耻近乎勇”),甚至还可能造反。
所谓利民,实质上是让被统治的民众既“饿不着”也“撑不着”,仅能维持较低的生活温饱就可以了。而贵族统治者们的生活,当然要远远超过普通民众了。这不过是统治集团的一种统治策略,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进步意义,更不能认为这种手段比迫害民众更具有欺骗性。
参考资料
《中国战争史第一卷:上古至秦汉 》,田昭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年2月
《史记论著集成(全20册)》,张大可;丁德科,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