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小记
2016-07-17 本文已影响131人
观海难水
上学期在台湾有幸选取柯诗安老师基础书法课,继而了解到一些篆刻的知识。近来闲着无事,又不想沉溺于电脑游戏,想起篆刻一事已挂在口上半年有余,却又未付出行动,就拾起手边的工具。
历史
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刻字在中国颇具历史,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在龟甲兽骨上面刻字即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进入秦朝,秦始皇规定“玺”为帝王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即为后世私印发展称为了某某印信。唐宋时期,因为楷书行书的兴起,篆刻艺术走向了下坡路。元末明初,因为各种印石的发现,篆刻艺术又开始走向了复兴。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分类
白文,朱文。
白文在古代多用于官方,在官方之间传递文章,往往在锁具旁涂上封蜡,在将自己的印章盖于上方。
白文-戴劲印信朱文的用途比较宽泛而没有那么多要求。
朱文—平平凡凡
总结
刻章有一星期左右,或许是刚刚接触的原因总保存着积极的状态,希望这种热情能够坚持下去。
当燃起对某方面的兴趣时,一定要在热情没消失的时候把握住,并且在最想放弃的时候坚持住,这时或许无人欣赏,但是毕竟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满足。
小插曲
昨日刻的有鱼,今日不知吃什么,于是看到旁边的印章,想起鱼:)
有鱼 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