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用力学习

三十岁这个关键点

2017-09-13  本文已影响35人  言西小熊

幸运地是,我在三十岁结婚了,三十一岁生下了宝宝。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换了几份工作,每份工作都给我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

还记得八年前去IBM面试,第三轮被刷,心中至今印象深刻。原来我犯了面试了大忌:气场不足。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现在的我肯定会表现得更加得体。有些问题面试官没有正面回答,也不会再次纠缠。

一、

三十岁的我在职场上有一定的经验,但冲劲远远低于应届毕业生。工作与家庭、生活都要兼顾,资历也没有到笑傲江湖的阶段。投求职简历又在面子上过不去,但等一份心仪的工作不是说有就有。

如果想突破工作上的瓶颈,就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怎么去学,学什么都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1.怎么学

学生时代,我们每天会接受老师们布置的具体任务。职场中都是碰到问题来学习的。前些天,作协主席让我做一期电子微刊的编辑,这可难倒了我了。因为他要求出有创意的作品。我赶忙关注了十来个公众号分析它们的特点,最后发现文字内容相当的情况下,比的就是软件排版。排版功夫不是一蹴而就,也只好硬着头皮边学边用。最后还比较满意地交差了。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过的《好好工作》里面的一句话:“在企业培训中,我们有一个基础原则‘从工作需要出发,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对于我而言,在职场初期,是以岗位学习为主。当班主任就去学班级管理,去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当然,教书不仅仅是教知识,还要和人打交道,比如学生家长,“干一行爱一行”可能太理想化,不爱也要学会去适应和改变。

2.向谁学

职场中有一个“721”法则。意思是70%的学习是本岗位完成的,20%是在同事交流中学习到的,剩下的10%才是通过培训机构、书籍学到的。报班考证自然不用说,刚毕业几年,我一边工作一边考二级笔译证,考了三次都没通过。浪费了金钱不用说,还耗费了大把时间。因为没有及时应用,学到的东西也很快忘记,练习的内容都与实践相差很远。

向同事和领导学习也是一种途径,但没看起来那么容易。有的同事八面玲珑,见人就点头微笑,不善于讨好他人,学起来就很费劲。真要学,学的是人家办事逻辑和道理。

向同事和领导学习“贴身学”是很好的一个办法。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就有“青蓝工程”这个项目,老教师带新徒弟,这种贴身学习的方式很有效。和老教师在一起备课,观摩他们的课堂,再去课堂实践,很快就会发现自身问题。

向同事和领导学习,最忌讳就是一上来就问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或者模糊问题。比如“怎样做才能做一名特级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全体学生喜欢我”。

另一个糟糕的习惯就是做伸手党,只想立刻见效的方案。其实,仔细回顾刚工作那几年,直接看师傅的教案跟自己上课得来的答案对比,很显然后者印象更深刻,用得更上手。况且,你也不是你同事或者师傅的复制品,还有人人都是一点私心,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白白拱手给人。

二、

三十岁的我在家庭中也要兼顾平衡,比如宝宝还小,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喂奶,还要去充电看书、写书评。因此,好的生活方式、工作习惯特别重要。

回顾一天的经历,我主要遵循了以下规则:

1.早上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在手机里做好备注,然后一条条去完成;耗时最长的任务留在精力最好的时间段完成。

2.记录做每件事花费的时间,比如洗衣服通常需要花半小时,刷朋友圈通常花一小时。

3.每天晚上8点后,雷打不动坐在书房看书、写文章,12点前必须关灯休息。

三、

三十岁的我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也没有遇上“钱多事少离家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多年来总希望我找一份“稳定”地工作,而且还要离家近。这样,在外面辗转了半年,我就乖乖回老家了。从内心深处讲,我也渴望在一线城市有所成就,然而匆匆被家人催促回来,又得面对残酷的现实。

“过于计较”现实也有不利的一面,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整日愁眉苦脸。我现在的情况是“钱少事少离家近”,三全有两全也不错,况且还有时间去陪伴家人,与刚出生的宝宝一起成长,也是莫大的欣慰。

于是,过了三十岁门槛的我,也在不断的追问自己:

1.如果我想从教师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2.除了本职工作,还得了解或者掌握哪些技能让我比同阶层的人做得更好呢?

3.我所在区域的优秀教师具备哪些我还未具备的能力或者技能呢?哪些是未来五年我可以掌握的能力或者技能呢?

4.如果还需要更好的提升,怎么样才能得到身边的人支持呢?

经过这番追问,我的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方向,路在哪里都有了答案,以后的事就好办了。

三十岁以后的事就是三十岁时做出的选择,我们选择的世界最终慢慢展示给我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