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读书读书笔记

读书|| 掌握分析阅读,精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四)

2022-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颗小米粒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详细阅读一本书的方法,分为三个阶段,有15条规则。作者认为,分析阅读的规则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是评判一些人书“读得很好”的依据,但一般人很难做到。一个好读者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就是使用这些方法仔细阅读一本书。

第一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越早了解书的种类越好。了解书的类别,才能以适当的态度阅读不同的书。

在这个层次,有一个基本的分类,把书区分为理论性和实用性即可。二者的区别是在知还是行。理论性的作品教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教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是怎么做的方法。通过书名、前言、内容等进行大致判断。

理论性作品,按照传统分法,又被分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等等。历史书一般是纪事,书名、前言就能看出来,一般以故事形式出现;科学类的书名,有时会出现心里学、几何学或物理学之类;哲学比较像科学。

哲学书籍与科学书籍的区别是:书籍作者所依赖的经验与思考方式不同,科学需要在实验室中做试验或作实地调查,超越一般的生活经验, 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缜密严谨的思考;哲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人类的共通性作为例证。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强调整体性。确切地知道整本书的主题、找到书的重点,明白这是什么样的书。检验的方法,就是用几句话告诉自己或别人,这本书说的是什么。如果说得啰嗦,只能说明没有看清书的整体内容,只是看到了很多零散的东西。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强调整体性与复杂性。就像盖房子一样,把门厅、走廊、房间等每一部分的结构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同时,每个房间的结构也自成一体,布局非常清晰。自己总结出书籍的大纲,由几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分别谈了些什么,从开头到结尾,有主干有分枝。有助于掌握主题和全书的重点。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之前,都是有一个问题或一连串的问题引发,而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者许多答案。尽可能精确地找出这些问题,与前两个规则有前后呼应的效果。

第二个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句,与他达成共识。

想把知识由书本传递给自己,阅读者必须通过关键的字词句,找到与书本中“共通的词义”,增进理解力和洞察力,很好地与作者沟通,了解作者的思想,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主旨是指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判断,是知识或观点。一本书的主旨一定在最主要的论述中,不是前提就是结论。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不论是归纳还是演绎、推论还是实验。如果没有,就自己架构出来,用以说明主旨,把每个论述的布置都说明得一清二楚,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

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像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理解的一般规则

这是思维的礼节。人们在阅读时只有去评论和评判,才是真正完成这件事。但是如何去评断一本书也是需要智慧和礼貌的。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判。(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评论,并不是不同意对方的说法,毫无理解或者一知半解就去评论,不只是愚蠢,而且很没礼貌。只有完全做到分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我们才拥有了批评的权力。

因此,在读书时,在自己说出“我懂了”之前,最好迟疑一下。即使完整地了解了这本书,读懂了,在评论时也要小心翼翼,不能自以为是。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辨到底不可。

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可以有理有据、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不能鸡蛋里挑骨头,无理夺三分地去辩驳或争论。学习是阅读的目的,而不能把赢得辩论作为目标。

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出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书中的知识和读者自己的观点有出入,经过一定的努力,比如增加或拓展知识、改变角度等,能解释清楚、达到共识。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赞同或反对作者都是一种评判。“读懂了”,被启发了,达成共识了,也有同意和不同意作者观点两种情况,同意是被说服了,分析阅读到此结束;不同意也是有理由的,是作者在某一点上有问题,必须精确指出来。当读者说“我没懂”这句话时,也是一种评论,如果不是理解力有问题,而是书本身有问题,就必须找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导致这本书让人无法理解。

不同意的理由,也就是规则如下: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也就是作者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13.证明作者的知识有错误。

也就是错误的知识引发错误的理念或结论,需要有事实和比作者更具有可能性的立场来证明。

规则12和13都说明前提有缺陷,论据和论点都都不够好。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缺乏连贯或者前后矛盾,推论无法让人信服。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作者没有解决自己提出来的所有问题,或者没有完全利用好自己的资料,或者没有让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

阅读相同领域的书籍,就可以用规则12到14 的标准来作比较,错误最少的是写得比较好的书。本书作者认为规则12到14作为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读者无法提出相关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如只把第15条规则作为理由,只能是对书暂缓评论,而不是反对。


以上所有这15条规则,正是对应着阅读的四个基础问题。第一个阶段回答第一个基本问题:这本书大体上来说是在谈些什么?第二个阶段回答了第二个基本问题: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第三个阶段回答的是第三个与第四个问题:这是真实的的么?有意义么?这些问题,是一个读者应尽的义务,也是有头脑的阅读的必备要求。

了解了这些分析阅读的规则,作为读者,尽量去做,做到精读细研,精通的程度可以赶上作者、变成专家,自己的写作也不成问题了。精读与泛读二者也不矛盾,很多书只浏览就好,但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就必须依照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技巧来读书。

但这15条规则不适用于阅读小说和诗集等虚构类作品,它们另外有自己的阅读规则。

用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伟大的作者经常也是伟大的读者。现在,开启我们的分析阅读之旅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