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到底是怎么回事?
每当天才驻足于常人的世界,顿时就有了鹤立鸡群的格调,在自带荣耀光环的情况下,天才往往是万众瞩目的对象。
但是天才也时常不被理解,甚至成为人们神圣化、妖魔化的对象,如果细细研究,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这并没有蹊跷之处,所谓的天才完全是具备生理基础的。
天才即天赋才能,指那帮天生拥有某种卓绝超众能力的人,就算是多数人企图竭力追赶比肩,往往也难以企及。
我们对天才的解读偏向于泛指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等方面,而且已经习惯将其与大脑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因为大脑是一切意识的基础。
1、强大的脑袋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而其中在人的意识层面作用最突出的是大脑皮层,也就是这些粉红色的充满褶皱的灰质。
大脑有上百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可以通过数个突触与周围神经元进行连接,因此,一个神经元是与多个神经元互通有无的,并且可以通过放电的形式高速地传递信息。
神经元共同连接,相互作用,并且构成了一张微观看来堪称巨大的神经网络,这时,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也程指数级上升。
我们无论是对色、香、声、味的直接体验,对喜、怒、哀、乐的情绪表达,还是对万事万物的个性化思考,都是受大脑直接控制的,而不是听信什么宿命论,搬出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荒诞解释。
每个人的大脑在娘胎肚子里就开始发育了,直到出生的那一刻,大脑的表面沟回已经基本形成,但此刻的大脑依旧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直到七岁左右,大脑发育就已经基本完全,所以,构建一个正常的大脑,需要很长时间。
但是,大脑的发展并未止步,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这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且可塑性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幼年时期的可塑性最强,所以该时段正是学习的最佳时段。
由于成年以后,大脑依旧有惊人的可塑性,所以也有许多大器晚成的例子。
那么可塑性究竟是什么呢?不是大脑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而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被不断扩大以及重建,这正是与后天学习的相关之处。
在持久的刺激之下,神经元连接作用会不断增强,神经传递质也会增加,这就是用进,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熟能生巧,记下一篇文章往往需要口头持续地背诵。
如果长久的闲置,神经元之间的网络连接及作用就会削弱,这便是废退,表现为生疏和遗忘。但是由于原先神经通路已经打通,在即使遗忘的情况下,重新学习的进度也会比以往快,这就是所谓的“肌肉记忆”。
2、所谓的天才
人们时刻好奇,想知道天才的大脑与常人的大脑有什么区别,毕竟人们还是深深地相信天才的大脑是不可多得的人间极品。
在爱因斯坦去世后,科学家对他的大脑做了仔细的研究,发现他的大脑重量反而比不上常人的大脑。
科学家们还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的顶叶下区域比普通人的要宽大,这部分与数学思考、视觉空间和认知密切相关,而且此处的胶质细胞特别多,其他部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即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天才大脑的迥异之处,但这是否意味着天才的大脑真的是万中无一,而常人的大脑却是千篇一律?
实际情况却是,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与众不同的,这是生物多样性决定的,即使每个人大脑的宏观构造一致,彼此微观连接的差异却造成了人与人迥异的思维方式与性格。
这表现在有些人天生比较理性,所以尤为适合思考数学、物理方面的强调逻辑推理的学科,而有些人感性心理较强,所以容易成为触景生情的诗人、作家。
这是先天因素对我们的限定,大脑在某方面的偏向会使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明显突出,而当个人对本身这种天生优势持有兴趣和信心时,又会自然而然地督促自己去强化学习,这反过来又增强了这方面的优势。
在以后相同情况之下,决策与行动往往会更加迅速,所以,天才是天赋与汗水的集合体,正如世人所说:"天才在于勤奋。"
但是大脑的精力终究还是有限的,无法十全十美,面面俱到,部分区域的过度强化,必定会造成对其他区域的挤占以及精力的分担,这就是人无完人的原因了。
我们时常宣扬天才的正面成就,却时常忽略他们的潜在缺点。
翻开历史的一页,我们会发现,许多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有着孤僻厌世的人格、偏颇古怪的脾气抑或终生未娶的遗憾,也时常会有一些极端的想法与让人难以理解的陋习,所以,有人曾说:“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
天才独有的个性与人格成就了他们在某方面的成就,但也会因此在其他方面表现得捉襟见肘,一言蔽之,成也如此,败也如此。
但在历史的流传中,天才的成就早就掩盖了相比之下那微不足道的缺陷。
所以,历史上的天才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只不过是一群在某方面具有天生敏感性的人,在后天的不断学习下被塑造成才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敏感点,这是一座巨大的矿藏,等待着我们去勘探与发掘,但大多数人失败了……
所以,浇灌天才之花需要在恰当的位置佐之以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