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亲子教育教育

【與汝同窗】从“在课堂讲故事好还是不好”说起 20180930

2018-10-03  本文已影响35人  青苔居

近日,好友郭坤、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被莫名下课的事刷屏。

注重素养,对于一味刷题、只要分数的“大流”有自己的看法,郭坤自发尝试教学变革多年,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为人刚直,不屑迎逢,自非校园“得宠”者。

新学期,接手新班仅两周,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得不到学校的支持,被逼下课。其间蹊跷还在于,自接手这个班,从未得到和家长直接沟通的机会:班级群不让进,家长倒逼,校长和班主任阻止她和家长直接对话。

谈及此事,西安杨林柯老师说:“我也快下课了……今天早上已经给我开会了,以观后效。”、“课堂上不让说啥了,只能讲知识,喂猪一样,不能思考了!”这些信息令我震惊,杨林柯,当年也因推进素质教育得不到唯分数家长的认可,不得不用万言书答家长、答校长。

孩子被“锁死”在几本课本中无法呼吸、无力思考,家长没意见;当老师想扩大孩子眼界,却被家长集体罢免。因何如此?是什么原因让家长如此功利?

和女儿讨论此事,想听听孩子的看法,女儿边读郭坤的文章边评论:

其实,郭老师和我们语文老师上课的方法很像的。

比如说“上课不让做笔记”,我们老师也不让在她讲课的时候做笔记,而是在课堂上留出做笔记的时间。她说,老师讲课你一直埋头写字是对老师的不尊重;第二,只专注于做笔记其实很难真正听明白老师讲的内容。笔记不是听写,不是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而是理解之后记下要点。

偶尔拖堂我不觉得有问题,特别我们喜欢的老师喜欢的课。我们语文老师偶尔也会拖堂,一般是因为讲的故事还差一点点没讲完,她要不给我们讲完,我们会不高兴的,是我们要求她拖堂。

“上课讲故事”好不好?

我们老师也不会只讲课本和知识点,比如今天(周五)这节课,只用了十来分钟讲知识点,剩下的时间全讲故事了。

讲 “故事”好不好?当然好,故事让课堂不那么枯燥,让我们更喜欢语文课,起码不讨厌语文;讲课文之前先给我们讲讲作者、时代背景一类的知识,会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看看,孩子都能知晓“故事”的益处。

其实,还有女儿没有讲到的,当这些“故事”能够吸引她的时候,她会更愿意阅读作者的其他文本。比如某个晚上,她自己跑到书架前翻看张爱玲的小说,那天的语文课,老师讲的就是张爱玲的故事。“故事”能够开拓眼界、拓展知识面,孩子们知晓了这样一些“故事”,基于好奇、基于感动而进入作者笔下世界的可能性自然大增。

再来说说素质教育和应试、和拿分矛盾吗?国艳说:“素质上去了,分数是捡来的!”郭坤也早用坚持多年的事实证明二者完全不矛盾。

郭坤说:通过近十年对儿童教育的研究,抓成绩还是抓素养,或者严格一点说,抓基础还是抓素养并不构成困惑。

已教过的思达班,除了低段,每学期考试成绩都是级部前二。写字,写作,口头表达类竞赛,在级部一直处在前列。两年前从一年级带的班,也是先主抓习惯培养与阅读兴趣,至二年级期末,优秀率级部第三,诗文诵读级部第一,讲故事比赛级部前五名中就有三名是我班学生,并且2/3的学生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具有儿童灵性的好文。

素养与成绩并不矛盾,基础的夯实会给人带来“步步扎实”的确证感,而素养,则会引领孩子向自我成长的更高处迈进。”

只是,素质教育需要长期积累,不如“套路”那般能够快速提分,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见效慢”,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于当下环境,不受急功近利的家长的认可也在意料之中。所以才会有家长责她:“课文不讲,光讲外面的(拓展知识),我们只要成绩,只讲课文中的就行。”这实在是短视到了极致!

教育是一件不可急、也急不来的工程,《逃出教育死亡谷》作者肯尼.羅賓森说:考试很重要,标准化考试很有影响力,但它不应该作为教育的主导方向。相反,考试应该用于诊断问题,并且可以帮助解决问题。考试应当对学习有利,不应该阻挠学习的热情。当前教育的文化核心,不是激发好奇心,而是要求服从。我们的孩子和教师都被鼓励遵循常规,而不是激发想象力与好奇心。

但这样的老师却被逼“下课”,家长因何如此短视?

上周某日在公交车上听到的对话或是原因之一:

“我们成都中考升学率只有30%。”

“就是,听说南京是50%。”

“所以我给我那个孙娃子说的,啥子兴趣爱好现在都放倒,考不上高中啥子兴趣爱好都是空话,考上高中再说你的那些兴趣爱好!”

不能够保有一点兴趣、必须放弃所有爱好的生活是多么地无趣和可怕!生命力勃发的青春岁月却不可拥有任何兴趣爱好,仅仅为了高分、为了中考、高考,值得吗?这样的生活,有何价值?

小华在一次讲座中说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行为科学教授、英国政府幸福调查问卷设计者保罗·多兰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人生过程中体验到的愉快和意义,两者越平衡,过程中体验的愉快和意义越多,人生的幸福总量就越大。未来的幸福不能弥补当下的幸福损失。

不能拥有兴趣和爱好的岁月,有多少幸福可言?今日损失掉的幸福,考上一个好大学就能弥补回来吗?且不说残酷的现实是,考上好大学并不代表就能拥有好人生。

那么,为何依然有那么多的成年人如此功利?

窃以为,得不到解决的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是原因之一。

压缩高中升学率,初衷是为分流,缩减上大学的比例。但是,社会环境并不支持分流,因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丛林社会,所有人都会恐惧于输不起。

丛林社会,资源稀缺、竞争残酷,每个人都是食物链上的一环,每个人都想往上爬以期获取更好一些的资源。这原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样一种生态下,资源随阶层的下行而递减,底层几乎谈不上生存质量,更无尊严可言。

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压缩高中升学率的结果就是竞争残酷性的下行,高压从高中下行到初中甚至更小。大部分的父母老师都不敢不在意那点分数,即使知道非常不合理甚至荒谬!当然,对于老师,还有教育部门不合理的考评制度作祟。

谈到中学阶段的分流,可能德国做得最好,但前提是德国社会基本解决了平等、尊严、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德国的蓝领工资高,享有尊严,能够做到生活无忧,他们技术学校也是举世闻名,这哪里是当下这个野蛮社会能够比拟的?

社会的平等尊严问题不解决,教育唯分数的现状基本无解,无论怎样折腾。中国的教育问题,根源从来不在教育本身!

所以,谁之过?如何解?怎么办?谁能救我们的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