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输出(Kindle)】《单身社会》(一)
之前买的Kindle Unlimited,找了一下图书推荐列表,感觉这本《单身社会》不错,于是这就是近期的阅读书籍了。
作者是【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中信出版社。
个人感觉书中的文字鞭辟入里,研究方法科学,比较像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条理清晰。
说明:“”(引号)的部分为原文引用,其他部分为自己的文字。
今天的阅读是:前言部分
进度条:6%。

在前言中作者写道:“显然,始终保持单身是我们最难坦然接受的事。我们能认同多元性别,欢迎不同族裔,也包容多样的政治立场,但身处社会,单身人士,尤其是年纪大的单身人士,还是有“要尽快找对象否则就会遭人指指点点”的观念”。
我想起孟非老师曾经说过:单身分为两种,快乐的和不快乐的;婚姻也分为两种,快乐的和不快乐的。所以已婚人士其实并不会都更快乐。
“社会对单身人士的负面印象已深入人心,单身人士往往会自责没有结婚。但是,选择把负面刻板印象内化,还是选择不在意这些看法,才是决定单身人士快乐与否的关键”。
出于自身感受的结婚带来的是快乐的婚姻,迫于社会压力的结婚带来的是不快乐的婚姻。而辨别不清是自己的感受还是社会的压力,将会带来一个摇摆在结婚与单身之间的矛盾态度。
作者将单身人士分为三种:离婚、丧偶、从未结婚的人。年龄底线30岁。作者认为30岁时超过了平均初婚年龄,并且已经经历过一般人所认定的社会压力,且在被访谈的时候正处于不结婚的状态(选择后的结果)之下。
此外作者定义了一部分中性中立的人群:与情人同居的人。
“一方面,现在同居在社会和法律身份上都较接近婚姻,在许多地区,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多个欧洲国家,普通婚姻法都提供同居人士类似正式婚姻法的权利保障。
另一方面,同居又和单身很相似,因为多多少少也反映了大众对婚姻体制感到无奈和幻灭。恐惧婚姻承诺和规避离婚风险让越来越多的伴侣选择长期共同居住而不结婚。
再者,某些地区同居会直接影响到单身人口的占比。同居关系较婚姻关系更不稳定且短暂,最后更可能会分开,且这点无关伴侣的年龄、收入或子女数目。因此,他们开始同居前,以及结束同居生活后,会长时间处于单身状态。”
作者将另一个指标:快乐定义为“个人认定自身生活顺心如意的程度。”

ps:个人觉得本书挺对胃口的,科学严谨有逻辑,关注点又是热点话题。
明天继续看书。目录如下,明天看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