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我,但与我无关—《被讨厌的勇气》带来的亲子关系思考
阅读这本书时,遇到的第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对于多少有些社恐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一个超级好借口,似乎可以解释我几乎所有负面情绪的来源。
刚好上周末又和老妈吵了一架,吵架的原因无非就是老三样,催找对象,催结婚,催生娃。虽然我能理解父母对于子女的关心和着急,但是他们的这种关心和着急,除了让我觉得压力山大以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就像这本书里说,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到课题分离。通俗来说,就是作为当事人的我,要认识到父母催婚催生的心情,归根结底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父母需要自己去消化这些情绪和问题,而不是集火到我这里,搬出家里七大姑八大姨来进行说教,更不是明明是从为我好出发,最后让谈话朝着“我导致他们没面子”这个方向发展。
父母总是说是为了我好,但是很多次类似的谈话到最后,都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归根结底,也不全是为了我。这么说听起来多少有一些白眼狼,但是中国式父母,大体如此,倒也不必过于纠结用词。
懂事以后,能够理解父母的难处和局限,也能接受他们偶尔的敲打与叮咛,但是在人生课题的分离上,我的父母很明显做不到。他们非常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因此把自己的课题(是否脸上有光)和我的课题(结婚生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甚至还把更加宏大的课题(国家的前途)和我的课题绑到一起。
我的父母当然没有读过阿德勒,也无法理解他们十分看重的人际关系为何成为了我的烦恼来源,而我自己其实也无法完全做到课题分离。在我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也仅仅能做到物理空间上的分离,而心理空间上的分离,却是一个可能终我一生都无法实现的目标。
如果要对父母说出“你爱我,但与我无关”,大概率是会让他们很伤心的,但是作为子女,对于所有打着“为你好”的大旗,来干涉子女个人生活的父母,或许都应该要理解这句话,如果将来我会成为母亲,也需要牢记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