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找回失去的自我?

2023-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终南山上望长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7年。该书借用《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讲述了他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通过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蛤蟆先生爱炫耀、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绪的来源,指出童年经历会对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阐释如何在心理上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如何才能找回失去的自我?在我看来,这是蛤蟆先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正因为他没有关注自我,长期活在别人设定的条条框框里,所以自我受到了抑制,但是并没有消失,它通过抑郁的形式重新展示出来,要求得到更好的关注。这让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托马斯·摩尔写的《关注灵魂》一书,其实现实中遇到的所有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灵魂没有得到恰当的关注。治愈心理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会关注灵魂。

“你要不要为自己做决定,我说了不算,蛤蟆,你自己想要做什么?”这是本书中心理咨询师苍鹭在与蛤蟆的互动中反复灌输并重点强调的一个观点:心理咨询是一趟主动探索的旅程,而不是被动治疗的过程。其实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更像是一个导游,一步步带领咨询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咨询者本人才是这趟心灵之旅的主角,“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本书中列举了三种人格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才能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我们才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然而,在“儿童状态”里,我们体验到的是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在“父母状态”里,基本上我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还处于“儿童状态”或“父母状态”的成年人,就连我们自己也时常在这三种人格状态间不停地摇摆。这就是一种自我定位的偏差,是早期经历和成长环境下的自发反应,不易觉察,更不能轻易走出来。心理咨询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带领咨询者认清自己的角色,走出人格的陷阱和误区。

本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无论好坏,这就是蛤蟆的人生,他既不是伟大的圣人,也并非十恶不赦的罪人,他就是他自己。”我想,这也许能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一些启发。接纳自己、原谅自己、欣赏自己,只有心灵上的平静才能平息情感内耗,并最终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旅。

人生其实就是一趟不断探索的旅程。大多数时候,我们喜欢不停地向外探索,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开阔自己的视野,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探索是人类的天性,在探索欲的驱使下,人类走出生存的原始地方,达到“上天入海”的地步,茫茫宇宙等着人类不停地探索。可是,我们对内的探索取得了什么进展呢?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内省与顿悟,才能找到自我呢?心理学的发展也许会为人类了解自我、开发潜能开辟新的路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