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进化论】分享一个读1本顶3本的深度阅读法

2024-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惠风畅叙

分享一个读1本顶3本的深度阅读法。

有一句话曾经对我影响非常大,那句话是这么说的:

除非你改变了交往的人和阅读读的书,否则,你的五年之后和现在完全一样。

正是因为看到那句话,才更加坚定了我大量读书的信念。

周岭老师说过,人是感官动物。我们的注意力天然会被周围的人和事牢牢地束缚,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非常狭窄和有限,甚至常年浑浑噩噩而不自知。

因此,我们若想改变自己,要么与优秀的人为伍,要么大量读书。

读书是一种刺激,它能使我们跳脱出当下环境的局限,看到那些优秀的作者,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这会让我们从内在生长出一种改变的源动力。

我就是在两年前读了《认知觉醒》后,决定改变自己,开始持续读书、实践,这两年也确实成长了很多。

阅读让人觉醒,获得改变源动力,这是读书的第一层好处。

读书的第二层好处,是能够帮助我们降低做事的试错成本和犯错的概率。

语言学家布鲁姆(Bloom)说,“读书能够获得关于世界的二手信息,它具有的明显优势之一就是避免浪费时间以及减少充满危险的尝试过程。”

成功是概率游戏,本质上来说,一件事只要你能一直做下去,持续迭代,那这件事最终一定可以做成。但现实不会给我们犯这么多错误的机会。

你知道我们普通人和富二代的区别是什么吗?

很重要的一点是,普通人的试错成本很高,而富人可以一直试错下去。

你考不上大学,就只能苦逼的去做个打工人,但富人考不上大学,还可以选择出国,可以选择创业,创业失败了也无所谓,再跟老爸要一笔钱,继续创业就是。

我们多读书,就是减少犯错的概率。

我们遇到所有的问题,其他人都遇到过,并把它们写成了书。

大量读书,答案自现。这要比你一个人闷头摸索,不断试错,效率要高的多。

当然,同样是读书,有的人读了有效果,他们获得了成长,做事也取得了成绩;但也有的人读了很多书,还是没什么长进。为什么?

根据我的经验和持续观察发现,凡事那些从阅读中获益的人,大多是建立了一套完整阅读方法的人。

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中提到,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和智慧。

有的人读书停留在了信息知识的层面,他只是对知识有所了解;有的人读书深入一点,能理解和加工知识;而有的人能够将书中的知识系统化并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产生了智慧。

做一件事情,能不能产出成果、产生效果,不在于你有没有做这件事,也不在于你有没有做完这件事,而在于你做这件事的投入度。

如果你的读书投入度很低,只停留在获取信息知识的层面,收获必然会很少。

而拥有阅读方法的人,投入度更高,他们会扎的更深,不仅仅是获取信息,还要在实践中获得智慧。

这就像打井,1年打100口1米深的井,并不会给你带来充沛的水资源,而如果1年只打了一口井,深度却达到100米,水就会源源不断冒出来。

读书也是如此,1年读100本书,只获取了信息知识,并不会给你带来进步,而如果1年只读了10本书,却形成了体系和智慧,这样的读书就是一本顶三本。

对此,我深有感触,我去年读了80本书,写了30篇深度文章,搭建了三套知识体系,所以我的进步也特别大。

那么如何提升读书的投入度呢?

我觉得作家贾平凹的阅读方法非常好,他总结了一个读书“三遍法”:

“第一遍是享受,可以跳读;第二遍是吟赏,慢慢品读;第三遍是深究,要想象着读,创造性地读。”

根据这个方法和我的阅读经验,我也总结出了一套阅读方法,我称之为:深度阅读3步法。

按照这个方法阅读,相信你能有更多收获。

01 第一步:消费性阅读

第一遍读一本书时,我们可以用娱乐性心态阅读,就像看电影、看剧一样,主要目的是享受。

你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去体会阅读的流畅性,感受阅读到精彩之处的快感。遇到不喜欢的部分,也可以直接跳过。

这其实很像大部分人的阅读方式,走马观花看完一遍,就扔到一旁,当别人问起你这本书主要讲什么的时候,你明明感觉看了很多内容,却什么都讲不出来,就更别说应用书中的知识了。

这一步其实就是获取信息知识的过程,看你感不感兴趣,判断是不是一本好书。

如果书的质量很高,你想有更多收获,就需要接着向下,深入品读。

02 第二步:深入品读

如何深入品读一本书呢?最简单的方式是,提问。

如果一本书读完获益非常大,我就会读第二遍,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我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带着问题和思考来阅读。

①这本书主要是讲什么内容的?

②这本书是用什么逻辑讲述内容的?

③这本书提到了哪些概念、观点是我知道的?

④这本书出了哪些新概念、新观点,它们对我有什么用?

⑤作者提出的哪些观点我很认同?哪些观点我不太认同?为什么?

⑥作者提出的这些概念、观点,我有相关的经历吗?

⑦这本书还提到了哪些方法论、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⑧这些观点、方法论可以在生活中,让我做出那些行动?

了解一本书的主要观点很重要,因为这是作者的核心主张,也是对我们最有价值的部分。

昨天有个书友问我,如何看待颠覆ChatGPT颠覆写作的可能性?

我的回答是,未来说不定,但暂时很难颠覆。为什么?

因为ChatGPT提供的都是信息知识,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更精准、更广泛、更全面的知识。

但知识是最重要的吗?显然不是。

写作更重要的是传递观点,观点的形成需要一个人大量的思考和实践,这背后是有一种情感投入的。

为什么别人爱读我们的文章?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很准确、很全面吗?不是的。

读者爱的,是我们的观点形成的过程,这是AI很难颠覆的。读书也要如此,看懂观点,看懂它形成的过程

提问其实就是倾听,我们听作者解释,听他娓娓道来,听他主张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它们有什么价值。

作家毕淑敏在《读书使人优美》文章中写道: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

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增的绝好方式。”

所以,只有认真倾听,我们才能深入一本书,只有用心倾听,我们才能有更多收获。

这是读书的第二步,我们已经在加工知识,理解知识的内涵了。但若想更进一步,生成智慧,就需要创造性阅读。

03 第三步: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就是转换视角,我们要从消费者,转换到创造者的视角。

创造者视角有两层内涵。

第一层是,我们要尝试代入作者视角,假设我们自己就是作者,这样我们读一本书就会获得全新的角度。

消费者只是被动的接收,我们只是在体会文字输入大脑后的感受和情绪。

而创造者视角需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分章节呢?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呢?

如果我是作者,还能有更好的写法吗?如果我是作者,还能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吗?

假如你经常以这样的视角去思考、观察,慢慢你就会发现,你对书的理解更深一层了。

你开始理解大部分书的结构了;你开始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表达方式;你甚至开始能预测接下来作者要写的内容是什么。

你不仅会发现自己和作者思维重合的部分,也会发现和作者背道相驰的部分,这会让你对这个观点有更深刻的洞察,你自己的独立观点也开始形成。

在《底层能力》一书中,作者晋早也提到过:

读书的意义不只是获得答案,也是训练思维方式。读一本书,不应该只是看看作者的一些思考和观点,更重要的是,让你思考一下,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你和作者的思考方式有何不同,从中能得到什么帮助或警示。

我自己因为写作比较多,所以经常会代入作者视角,这一习惯让我更容易抓住一本书的重点,这也是我近两年锻炼出来的阅读能力。

创造者视角的第二层内涵是,要真的去创造。

一方面我们读完一本书要去给其他人分享、讲述,结合你自己的理解,把知识讲给别人听,就是创造的过程。

你讲的内容结合了作者和你本人的思考精华,是1+1>2的新内容,有时还会碰撞出全新的火花。

另一方面,读完一本书要有践行,把书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读书是一定要搭配行动的,否则读的多了,容易痛苦。

因为,信息的输入,本身就是一种能量输入,输入到我们的精神池子里,需要我们自己引导输出出去,否则就会真气错乱。

实践是一种输出,更是一种检验,能有效梳理我们输入的能量。

知识与智慧的差距在于实践。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问题,而智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从书中得到的知识是对世界间接的认知,而实践是对世界直接的改造。

当你思考的多了,实践的多了,知识就会慢慢形成体系,就像在我们大脑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渐渐长出藤蔓、枝丫,最后形成一颗大树,这就是智慧产生的过程。

《打开心智》的作者李睿秋曾说过:

快乐是有层级之分的,创造的快乐要比消费的快乐更高一层。

因为创造需要你主动思考,你的快乐来源于“动脑”这个过程;而消费不需要动脑,你的快乐来源于消费对象本身。

动脑的过程除了带来短期反馈的愉悦感,还可以收获“做成了一件事情”的成就感和激情。但消费不会,消费就像加了糖的饮料,喝的时候觉得好喝,喝完却不会有任何余味和感受。

依赖于外物所带给你的愉悦感,始终是不稳定的,你不可能保证一直都能体验到同样质量的产品。

并且,由于消费会不断拉高你的快乐阈值,那些曾经让你觉得有趣的东西慢慢都会变得无聊,需要“加大剂量”。

那么久而久之,你终将对一切都感到无聊。

所以,读书不能只消费,一定要多创造,创造才能生成属于自己的智慧,创造也使人更快乐。

04 写在最后

在《优势成长》中有这样一句话:把你原来学习的终点,变为学习的起点。

读书也是如此,如果想通过阅读持续获益、获得成长,我们就要把原来读书的终点,变为读书的起点。

认知是起跑线,执行是过程,只有认知正确,马上执行,才能获得最终胜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