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做才能不吼不叫?|《不吼不叫》读书笔记
2018-11-29 本文已影响36人
梧桐人类图解读
- 当孩子不闹的时候,我的心都被他甜到化了;可当他一旦闹起来,乱翻东西乱扔东西,我很少能始终hold住自己,有时候还大吼大叫,看到孩子一脸惊恐、嚎啕大哭的样子,我又会满心愧疚,不停地告诉自己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样,但有时候真的控制不住。
- 《不吼不叫》这本书破解了“父母吼”的秘籍,既不让父母羞愧,也没有试图说教,只是教你追踪吼叫行为,理解吼叫原因,明白自己与孩子气质的区别,提供减少吼叫的策略。
- 对于吼叫总是控制不住,那就得要明白吼叫背后的原因。
一、理解吼叫
1、吼叫的严重性
首先你要知道吼叫是很多父母都会做的事,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吼叫的后果:
孩子如果长期遭到吼叫,会形成对自我、对世界的扭曲感受,而且它还会投下的长期阴影,让他们在青春期时状况百出。而你自己,朝孩子倾泻怒气之后,看到他一言不发、精神涣散又或者满怀怨气,也会陷入羞愧、难堪,甚至绝望之中。 - 改变的希望
首先要有意识去改变,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观察自己的想法,关照自己的情绪,然后追踪到行为的根源,是减少吼叫的关键过程。
2、吼叫的深层原因
- 外部触发器
如果说外部触发器只是炮仗的那个导火索,那么不断升级的想法和情绪就是炮仗里的火药。
找到情感触发器,然后做出改变,记录下来发飙的过程,觉知,
吼叫是有原因的,比如:离异家庭,缺乏睡眠,没有自己的时间等等
孩子的观察力特别强,孩子就是我们的监视器。 - 吼叫成为习惯
如果只是“过年放个炮仗”,也无可厚非,可是如果天天过年那就让你周遭的人痛苦不堪了。当吼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它就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要打破这种惯性,关键在于吼叫时要保持正念,观察、觉知自己的吼叫和后果,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自己感受到这种行为对自己和孩子的影响,尝试打破习惯。而且一定不要太苛责自己,改变习惯是艰难的,不要期望一夜之间彻底改变。 - 酝酿吼叫的土壤
有时候没有外部触发器,你也会突然爆炸,就像愤怒找到了会发芽的土壤一样。比如,当你感觉孤立无援、睡眠不足,或者总没有自己的时间时,愤怒也会破土而出。
此时,你可能需要评估自己要做的事,找出优先级,让自己多睡会儿,利用下互助网络,给自己挤出单独的时间和空间。改变土壤环境,愤怒也就不会发芽了。
二、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 怎样才能做到不吼不叫呢?
A-B-C-D-E法则: - 自问(Ask)
●我现在感觉如何?
●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
●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 自问(Ask)
- 呼吸(Breath)
●自问时,开始觉察自己的呼吸。
●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呼吸的时候,感知自己的身体。
●只要孩子没有面临紧急情况,你在作出回应前,都要尽量给自己时间去关注呼吸。
- 呼吸(Breath)
- 3.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
●关注呼吸有助于调整你的情绪。
●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你升级的想法。
●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来管教或者与孩子沟通。 - 4.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你对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他需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拥抱?需要你重新为他指出方向?需要鼓励?或者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
●他的行为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 - 5.同理心(Empathize)
●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
●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
三、特殊情况
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大声叫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