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逻辑:战略型人才
这期节目,是关于线性思维、系统思维;流水线事件、生命型事件的一个总结。
我们先来讲个故事:
巴菲特有一个专职司机,有一次他跟他的司机说:“你把你人生中觉得最重要的25件事写出来。”
司机拿起笔,花了10分钟刷刷写了出来。
然后巴菲特说:“从里面选出5个你觉得最重要的事情。”
这次司机犹豫了很久,用了半个小时挑选出5件事情。
“好了,那你认为,这5件事情和那20件事情的关系该怎么处理呢?”
司机说:“当然是优先完成这五件事情,然后再完成那20件事情呀。”
巴菲特说:“错了,应该是抛弃那20件事情,只做这五件事情。”
这个故事我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里面的道理还是值得探究的。
一个人的一生中,往往重要决策事件可能不超过20个,其他的事情纠结再多,其实也是无用的。
就像在股市里,有的人看到便宜的垃圾股就立马买,看到好的但是贵的好股票就犹豫不决,结果最后一直在赔。
这种人一生可能出手买入股票上千次,但是赚钱的却是极少次数。
但有的人,出手次数极少,每次都买好股票,下大功夫研究,并且重注,长期持有,结果每次都赚钱。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源于一个困惑。
难道所有的事情都要深思熟虑,层层剖析,多维度思考才能下决定吗?
你可能觉得这不算个问题,因为流水线事件简单处理,生命型事件系统处理,这是我们一开始就说的。
但是有的时候,即使生命型事件,也得简单处理。
为什么?
因为一旦将一切事情都复杂化,一切问题都深思熟虑,那便丧失了生活中“失败的乐趣”。
有的事情想多了,反而让人错过了人生曲折的美好。
但同样的,在人生中至少有7-20次重大决策,如果这个时候你还依据本能,相信线性思维的直截了当,那必然完全失利。
这是一点为了避免极端化的纠正和解释,那么最终对于长达八期的节目,我想落脚在“人”身上。
如果往前回溯几年,能够简单执行,且“不多加思考”,按照命令严格执行的人,应该是当时的人才。
那个时候我们流行执行力,强调“做事”的能力。
但时光追溯到现在,执行力强,能够做事的人越来越多,一种新的人才出现了短缺。
叫做“做战略”的人。
我把这种人才称为复杂型人才。
想要理解复杂型人才,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事情——这个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今天风光无限的人,明天可能就堕入深牢大狱;今天涨停的股票,明天可能就一路暴跌;今天辉煌的百年老店,明天可能就关门歇业。
这个世界是未知的,绝不是已知的,并且未知来临的会越来越快。
执行型人才的典型特质就是不相信不确定性,也绝不面向未知,他会用他已知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一切难题,一旦一个问题超出他的专业领域,他便立马束手无策。
如果老板不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他便会理直气壮的说:“你没告诉我,我怎么知道我该干什么?”
比如,上级让你建立一个社群,你却必须讨要来整套的建设方案,才可以去做。
这就是典型的执行型人才。
而复杂型人才则是全面面向未知,解决未知问题,突破未知领域,以概率计算的方式不断地和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作对。
放眼看去,当今的创业家、企业家、投资家,甚至包括顶尖公司内的员工,都是此类人才。
马云为什么会说不要硬性的学习和追求成绩,而是要让孩子去玩?
因为只有玩,才会具有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才能不断摸索到未知领域,体会到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直来直往的线性思维。
好了,这时候你一定有一个疑惑——如何成为复杂型人才呢?
答案:迁移式学习。
当代的学习,不追求某一个知识领域的极度精深,而是追求多个领域知识的杂烩。
因为在不确定的事件中,极其专精的知识永远只能带来单个维度的思考,但是多领域杂烩性的知识则总给给你提供意想不到的维度,让你巧妙的解决这个问题。
说实话,我讲了很多领域的内容,但几乎每个领域也就是个半瓶子醋,但是在真实世界中,我总能体会到这种多领域杂烩给我带来的好处。
或许讲到这,你忽然回想起我们曾经讲过的“跨界竞争”。
你看,同样是让你跨界学习,这次我又给你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对于同一件事情,你就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