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秦孝公是如何遇见卫鞅的 中

2021-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然去乎

商鞅通过秦国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面试三次,才让秦孝公认为还行,可以和他交谈。为卫鞅争取这三次面试的机会,让中间人景监相当为难,也让秦孝公对商鞅屡次失望。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自然有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和方法,那他究竟是怎样利用景监好不容易为他争取到的这三次机会的,怎么会搞成这样?

第一次见面,商鞅用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可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商鞅苦口婆心,滔滔不绝,秦孝公却时不时打瞌睡,压根听不进去。等商鞅一走,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商鞅太狂妄,这种人咱们秦国没法用。

五天之后,第二次见面。商鞅又用三王之道劝说秦孝公。可惜,还是没有说到秦孝公的心里去。事后,景监免不了再被孝公数落一通。

也得亏了景监顾全大局,为了秦国能求到真正的贤才,为孝公解忧,他甘愿受这夹板气,在两人之间穿针引线,来回说好话,又为商鞅争取到了第三次面试的机会。

第三次见面,商鞅用五霸之道劝说秦孝公。孝公认为他说的还行,但还不够好,所以没有采纳。直到这个时候,秦孝公才通过景监,向商鞅伸出了橄榄枝,商鞅的想法还不错,现在可以跟他好好谈谈了。

第四次见面,才真正算得上是一次你情我愿的平等会晤。史记描写这次见面的场景特别有意思,就好像司马大人亲眼看见了一样。司马迁写道,秦孝公在交谈中不知不觉把膝盖挪到坐席前头,两个人交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可以想象,两人分宾主席地而坐。秦孝公听到商鞅的强国之术,就好像久旱逢甘霖,恨不得凑到商鞅跟前,怎么会压抑住心头的渴望,四平八稳地端着,今天听一点,过两天有空了,再听呢?

那么,这里就隐含了一个问题,五帝之道、三王之道是什么,为什么都不是秦孝公想要的?而五霸之道,又是什么,为何秦孝公还觉得有点隔靴搔痒,不得劲,直到听到强国之术,才如获至宝,如遇知音?

用商鞅的话说,五帝之道,即尧舜这些上古帝王治国的方法。但是,以孝公的心志,却不能领会。夏殷周三王之道,孝公也说,以此道治理国家耗时太长,太久远了,等不了。只有霸道,这种使国家富强的办法,才是国君真正想要的。

看到这里不禁莞尔。商鞅,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孝公耐着性子,抽出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给机会面试的时候,一会儿大谈道家,一会儿大谈儒家,直到把人惹毛了,才拿出杀手锏,捧出法家这一强国利器。这就好像一个商人怀揣心爱的宝贝,一定要卖给识货的买主。又好像一位待字闺中的女孩子,一定要找到一位如意郎君,才肯托付终身。在一次又一次的面试中,貌似秦孝公当主考官,而实际上,在私底下,却是商鞅在暗中观察、考查秦孝公,在左右这一场又一场会晤的走向。

看到这里,就不由想起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三顾茅庐,是诸葛亮避而不见,专为考验刘备的诚意。而商鞅三次求见秦孝公,则是商鞅专门考验秦孝公对强秦九论的诚意,对法家强国之术的诚意。

如此,在公元前361年,一继位就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和在魏国投奔无门闻令而来的商鞅,一位二十一岁踌躇满志的国君,和一位三十四岁傲世百家的贤才,在景监的极力撮合下,终于一见如故,在秦国这片积贫积弱又广袤的大地上,携手开始变法图强的征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