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你好&ASD的成长之路520亲子成长迹

量化情绪和可视化感受|520亲子成长迹

2019-06-15  本文已影响7人  宇非门

量化情绪

鉴于Q不太有清晰的情绪档位,基本只能从0直接到10,所以也不太能理解别人的情绪变化以及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感受和影响,我想,有没有什么方法让他可以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和变化,理解在怎样的情绪下时,做什么会让不好情绪更加上升,做什么会让不好情绪下降。

因为Q是个很喜欢数字的宝宝,我想我可以给他一个值,来告诉他我现在的生气指数或是伤心指数,于是我和他讨论了一下,我本来是说从1分到10分,但是Q说从1.0到1.10,于是我们按照他的说法进行描述,比如:妈妈会告诉你,我现在是生气档1.2,我现在是生气档1.5,如果我到了生气档1.10,我就气爆了,我就要惩罚你了。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

第一,对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也可以去描述出我自己的情绪状态,很大程度上会让我不至于那么容易被AS的这个刻板磨人劲给激怒和爆发。

第二,对于他而言,他可以观测到数据性的指标,而不是仅仅凭他不擅长的观察和无法理解的主观感受,可以通过数值变大变小,让他清楚哪些行为和语言是可以降低情绪的,哪些行为和语言是会加重情绪的。

第三,本身语言和数值的描述对ASD而言就是一种提前预设,让他有心理准备,接受起来就好一些。(这和有什么计划变化或行为变动,最好提前知会他们一声是一个道理)

当然,我们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每次也是尽量因为同样的言行去增加或降低分值,不然他们又要崩溃了,因为又会让他们失去了可控感、毁坏了他们的认知建立。(这是去年写的部分,现在觉得早期建立时最好语言统一化,后面建立好了可以适当变化一下语言,让他体验一下灵活性表达。)

可视化感受

用距离(可以看到可以监控)来告诉Q如何说话是让别人觉得舒服的,说什么话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

源于有一次他荡秋千,不记得我是因为哪句话没有说的和之前一样了,Q又崩溃了,后来他要我去推他,去推他呢,他又生气拒绝和大叫,我当时很想离开,于是我就告诉他,“你这样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我不想靠近你。我要走远一点。你换一个说法试试,要是我觉得舒服,我就走近。”当然,处于情绪中的Q是不会理会我的,没关系,反正我就是用行动来表示。

他叫,我就走远,同时加以说明“我不舒服,我走远咯”

他不叫了,我就靠近,“恩,我觉得舒服,我靠近咯。”

反复好几次后,Q似乎就明白了,他开始控制住自己,不叫了,但是话语还是非常自我和压迫,我说“恩,你前面一句我听着很舒服,我要过来,但是后面那句话我不舒服,所以我还是要走远,你再试试换一种说法,比如妈妈,我想让你过来帮我推一下。”最后Q做到了,没有继续质问、继续发脾气,我们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冲突。

我想了一下这次可以比较快平复的主要原因:

一,他在秋千上,所以不能追着我,如果他在地面,我走远他肯定是要追过来拉我或者打我,并且质问的。

二,前面和他聊过关于如果想要别人做什么事情,需要让别人觉得舒服。他在理性的状态时是听过我说舒服和不舒服的,后来即使在情绪中,也是大致明白我的意思的。

和孩子们讲舒服不舒服也需要抓住社交机会,上周去D家里主日,结束后,D想留Q在她家里玩,

于是D说:“你留下来陪我一起玩吧,你看,我们可以一起玩这个会动的兔子帽。”

Q不太想,D又真诚地说了一次。

然后Q问我:“妈妈,我的计算器呢?”

D听见了马上说,“对了,你的计算器也留下,我们还可以一起玩你的计算器,你觉得呢?”

Q有了一点兴趣,然后D又跑回自己的游戏房,拿了一个迷你高尔夫出来,说“你看,我们还可以一起玩这个,你留下来我们一起再玩一会好吗?”

那之后我跟Q说,“你看D想要你留在她家里玩时,她是怎么做和怎么说的,她是不是在尽力吸引你,也说让你觉得舒服的话。”

Q说:“恩,是的。”

我说比如她说,我们一起玩,好吗?她听到你说计算器,她就说计算器也可以留下来你们一起玩,是不是她询问你的意见和感觉让你觉得舒服,她也愿意和你一起玩你喜欢的计算器。

Q点点头,我继续说“你想,如果D说的是,你留下陪我玩,我不管,你就是要留下来。和我一起玩。不要计算器,计算器是什么鬼东西,一点都不好玩,你就在我家和我一起玩这个。你觉得你会想留下来和她一起玩吗?”

Q说不想。

“所以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D想要你留下来玩,她就要用让你觉得舒服的方式,也吸引你可以留下来对吗,我们如果有一个愿望和想法,希望别人可以干什么,我们也要用让别人舒服的方法,不停说自己要什么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是你希望别人做的事情,一定需要让别人觉得舒服才行。”

大概也是因为说了这些舒服和不舒服的事情,使得我们用远近距离来衡量我觉得舒服还是我觉得不舒服,出现了可行性。

做社交观察和记录是我们对于阿斯孩子们社交教育的很好途径,我的观点是,带他们做社交不是为了让他在这个环境里就有了社交能力,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多的观察和记录社交过程,好的社交体验用来给他讲解,坏的社交体验用来给我们思考和干预。

不要沮丧于“唉,今天社交又失败了,又彼此很折磨,又不和小朋友玩,又打闹别人了。”,换成“嗯,今天哪里失败了,是因为他的感官超载了吗?是因为小朋友哪句话他理解错了吗?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应对吗?”,家长把带孩子的社交目标调整一下会变得更加积极。

关于量化感受我现在还有尝试使用,距离远近还没有进行第二次尝试,关于感受的,给了自己一个缓冲,也等于给了他一个危险信号,如果妈妈到了1.10,就可能要教训你了。他会有所收敛,会好一些,至少减少了内耗和无休无止争论的时间,我觉得对于中断他的情绪继续恶化是有作用的,对于制止我爆发也是有作用的。

还发现了一个更加实用的作用,就是跟他解释场景,比如昨天他问我,为什么之前揉眉毛我就笑了,现在不笑。

我说:因为之前妈妈在生气档1.4,现在妈妈在生气档1.7,如果1.5以下,揉眉毛就有用,但是1.5以上,揉眉毛就没有用。

虽然他还是继续有问,可是整个谈话就变得客观多了,于是Q接受起来也变得容易了,也不会再引起新的挑刺找茬情况,比如像平时他问你为什么之前揉眉毛就笑,现在不笑?我怎么和他解释都没有用,还会从回答的句子里再挑出一个问题来问。有了数据后,他还是会问,但是我可以保证我每次回答的是一样的,是无漏洞的了。

作为AS妈妈的一点感受:

昨天Q爸爸转发了《烟火里的尘埃》给我,我听了四句话就哭了,然后一直哭到最后。

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还不太能表达自己感受的孩子在表达着他内心的想法和孤独。

“容不下我百无聊赖,不应该一个人发呆。”

这两句话深深地鞭挞了我,我似乎经常对于他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么,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烦躁,尽管我没有直接说Q,可是这种嫌弃他没有效率,嫌弃他总是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急切地希望他行动起来的情绪,是满满地充斥在我们家的环境里的。

我为什么容不下他百无聊赖呢,一个人发呆又怎么了,我好想抱抱Q,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好吧,现在我也还是有这个毛病,过于追求意义感。)

晚上回来我放了这个歌给他听,他听到里面这句歌词重复了一遍“是不是只有我还在问为什么”,我摸了摸他的头,亲了亲他,想起我们和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能不能不要再问为什么了,你不许再问为什么了,我不知道我的亲亲是否弥补了对他的伤害,但我看见他微微地笑了。(Q没有什么行为问题,他的问题就是他非常容易进入情绪状态,他一旦进入情绪状态就是无数个为什么,你为什么笑,你为什么手动了一下,你为什么今天这样说的昨天那样说的,然后什么解释都听不进去,所以我们全家人都非常害怕他问为什么,我们也经常会气到你不许再问为什么。现在他对于这些变化的接受度也在提高,情绪问题已得到很大改善。)

写作业的时候,他又闹,我用量化的句子说,“妈妈现在是生气档1.4了,你要注意调整一下你的行为和语言了。”他扑过来揉我的眉头,我知道我还是有情绪,所以脸上的表情并不平静,眉头也是紧蹙的,很高兴Q可以观察到我的眉头会引起接下来的争吵,于是他一边揉眉头,一边说“放松放松,妈妈你要放松。”

我笑了,抱着他晃了晃,虽然他有一点点排斥和不想让我抱他,但是也接受了。我觉得这是Q自己想到的中断我的反应引起他情绪问题的方法,他已经在主动的去寻找如何让自己不陷进情绪问题里面了,因为他发现了我皱眉头会让他觉得世界崩溃了,他不想自己崩溃所以他要制止妈妈皱眉头,我觉得他好棒,有时觉得他幼稚得不得了,有时觉得他真的心思成熟到不像一个孩子,我想到了那首给AS歌里的一句歌词“我的心里住着一个苍老的小孩”

昨天还有一些感触是看到Q表现出的对数学的喜爱。

数学老师又点名批评了我们,但还好他的心理和心情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我晚上拿出一本买了很久的学而思书翻了一下,计划给他讲一下,但是因为我们前面弄到了比较晚,我想就算了,但是Q主动说“妈妈准备的数学作业我也想做。”

于是我就给他讲了几题,他做的很兴奋,然后指着我折的地方说,“我还想再往后做一些。”做完了一课之后,Q抱着这本书说,我还想看一下目录,里面还有什么呢?然后继续很兴奋地对我说,“妈妈,你发现没有,有一类书就是和数学数字有关的,我喜欢这类书。”

我忽然觉得,尽管他在数学上没有得到过学校的肯定和表扬,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对数字的喜爱,我更深的觉得总有一天,Q会后发制人,尽管他现在并不能读懂那些应用题,他从来没有符合过学校的要求和标准,我还是被他对数字和思考的单纯喜爱深深打动。

本文所有配图均来自《头脑特工队》,推荐给孩子们看,Q看完后我们可以就情绪定义、表达和控制有更加直观的讨论。

欢迎大家关注“守护阿斯伯格”公众号

附:我们在谈社交训练时到底要做什么

《阿斯伯格综合征》阅读记

阿斯伯格开学记

不适应学业打嗝现象的应对|阿斯开学第三周

阿斯的情绪问题应对操练

初入学后的学习困难和对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