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金字塔逻辑

2022-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面向对象架构

知识的内化效率

1、听别人说或讲,吸收5%

2、自己阅读,吸收10%

3、视听观看节目视频等,吸收20%

4、听别人演讲,演示,吸收30%

以上是被动学习,输入的部分。

5、与人探讨交流,吸收50%这是分析消化的过程。

6、个人实践应用吸收,吸收75%

7、表演,教授别人,吸收90%

一本书的正确打开逻辑,如果只看看,也就停留在表面知识获取上,书在读精,不再数量多。

如何才能有效地看书并且记住内容

在你看书、听课、听讲座、看视频之前,在心里想一下,看过、听过之后,要跟一位朋友聊聊相关的内容,即便是假想的朋友都可以。

1.读的书需要马上用到,马上就可以实践。
2.带着问题和目标读书,比如如何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3.想象你看了以后要教给别人,比如讲给自己的孩子,自己下属听。
4.按照自己的理解写篇博客,讲给粉丝听。

读书要功利一点

怎么读书才能有收货?内化为自己的能量

不要沉迷在“刻苦学习”的假象中。

在读书时,自己大脑里在想什么都不知道,分了多少次神儿,也搞不清楚,整个糊里糊涂,就是自欺欺人。读书的效果是残酷的,同样在读书,效果天差地别。

从认知神经科学原理来审视一下
读书的目的是要记住一些东西,如果什么都记不住,那读书就是浪费时间。

所以要学到东西,首先得能记住一些东西。短时记忆还不行,还得要形成长时记忆。那么形成长时记忆的本质是什么呢?是神经元,也就是与你记忆的东西相对应的神经回路上的神经细胞上要长出新的树突。这样相应的神经回路才能形成稳固的链接,也就是说才能留下记忆。因此,记忆的本质是产生生理上的显著的变化!学习意味着改变大脑!

从记忆的原理出发,如果想不忘掉,那只有两个方法,一是增加刺激强度,二是增加刺激的次数。

首先,得把一本书看完,思绪别断了。任何书籍都是整体逻辑、整体故事。只要能读得下去,就意味着得不断回顾之前的东西。

其次,一本书要多读几遍,直到内容变成自己的,即可以复述出来了,可以运用了。

读书方法

第一类,抄书的。如,鲁迅、教育家蒙台梭利等。
抄书一方面能够让自己静下来,克服急躁、烦躁、心神不定。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刺激强度,把肢体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都调动起来。个人感觉,此种时间利用率较低

第二类,做笔记的。如,钱钟书、张五常等。做笔记比抄书更厉害。做笔记时,要带着问题去思考。

第三类,拿来就用的。如,马斯克。书籍之间不少内容是重复的,且知识和知识质检是有关联的。对于阅读量大的人来说,新学的知识由于能够很容易的跟以往知识形成关联,所以对应的新形成的神经回路就比较容易巩固。读的越多,读的越快,记得也越容易。

如果真正想要学到东西,那么书可以读、可以研究、可以标注、可以做笔记、可以像放电影一样的回顾、可以抄、可以讨论、可以聊、甚至可以撕/涂画(学完就撕),而看却是远远不够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