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依附》读书笔记
因为工作原因,最近读了《情感依附》这本书,作者通过对76名访谈人员从0岁到30岁的跟踪观察、评估和探索,向我们逐步揭示了——家庭关系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同时也为我们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指明了方向。
母亲决定孩子会拥有什么样的核心人格,家庭决定孩子能否成为优秀的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父母知书达理,养的孩子却是性格暴躁,不知轻重,愣是成为了一名让人头疼的熊孩子。而有的父母木讷老实,孩子却是机敏伶俐开朗大方,甚至着卓越的学习和社交能力;还有,有着相同父母的孩子,无论气质还是性格能力都迥然不同,那么这样的问题是究竟是由于什么造就成的呢,是父母教育方式,还是家庭的教育方式,还是先天的基因问题呢?关于这个问题,我相信你可以在《情感依附》找到答案。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重点
一、良好的情感联结,能够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1. 情感联结的重要性
婴儿凭借对母亲的情感依附,形成了最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然而正是这最初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塑造了孩子的核心人格,高自信还是低自尊,是积极方动还是消极拖延,这些或好或坏的人格,都将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2. 母婴情感联结的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宏观层面可以看作是母亲的个人气质或者是性格。
神经心理学层面:专注而持续的互动经验。婴儿在最初的几个周或者几个月内大脑发育是非常迅速的,如果父母能够在与婴儿的互动中,让婴儿持续参与,并且保持注意力,就会对婴儿大脑功能的分化和进程起积极作用。
微观层面:母亲和婴儿细枝末节的互动,也是真正体现一个母亲养育方式的核心环节,是母婴情感联结的纽带。
3. 不能建立良好的微观互动的后果
孩子会因为无法感受到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结,而陷入沮丧和挫败之中。当这样的负面情绪一点点积累下来,就有可能迫使孩子产生某种严重的心理障碍。
4. 适量的挫败感的意义
适当的、微小的疏忽,可以让孩子感觉到一定的挫败感,这有助于他们情感调节功能的发展。但是,过于强烈的挫败,也会危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心理发展,进入停滞状态,陷入退缩当中。
5. 与家庭其他成员的情感联结
婴儿时期对母亲的依附方式,为儿童时期构建了与别人互动的模式。而和母亲一样具有养育责任的父亲,通常作为儿童与家庭其他成员建立心理依附的开始,然后兄弟姐妹,甚至是宠物。
二、父母的特质与孩子的早期心理健康
父母的哪些特质,能够促进孩子早期心理健康的发展?哪些特质,又会阻碍孩子早期心理健康的发展?
1. 好的特质
特质一:父母情绪稳定,善于自我反省,并且把孩子当做人看。
特质二:父母感情和睦,彼此相爱。
特质三:父母心思细腻,能够与孩子共情。
特质四:父母为孩子积极的能力感到骄傲。
特质五:父母为孩子的创造性、独立性感到愉快。
特质六:父母强调的是纪律,不是惩罚。
特质七:至少在最早的六七年中,父母密切关注并且参与孩子的生活。
2. 不好的特质
特质一: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
特质二:父母不能与孩子玩耍。
特质三:父母情感上的投射与否认。
特质四:父母的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间的分离。
特质五:父母的需要在前,孩子的需要在后。
特质六:体罚。
三、面对偶然的不幸,孩子要如何处理心理创伤?
1. 偶然不幸
家庭无法阻止某些创伤的产生,例如朋友的离开、搬家、父母离婚等。
2. 封存创伤
孩子在受到创伤后,为了避免给自己造成更严重的阻碍,会选择将“创伤”封存起来。这种封存方式,其实就包括寻求“支持”的补充来源,支持的来源可能是除父母以外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也有可能是父母身上的某些优秀品质。
END
图片来自摄影师: Ra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