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说说咖啡这点事
真正走进咖啡的世界,是发现这个东西让我在开会的时候深思敏捷了许多。那时候还没有机会随时喝上现磨的、手冲的、各种口味的咖啡。有速溶的雀巢在办公室放着,就已经是很高级的品味了。毕竟不是上海滩的时髦生活长大的孩子,对于咖啡的感觉,也仅从被它的香味吸引开始。
一旦喝上了咖啡,发现有点停不下来了。开重要会议前,出现了一种渴望,就是一定要有咖啡相伴。如果没有,就会有失落和焦虑。仿佛某种预示,担心自己的状态不能支撑这样重要的讨论。咖啡的香味已经转化成某种功能。人们把它定义为“咖啡因”,我知道这个功能导向的是“成瘾”。
随着喝咖啡的环境越来越普遍,咖啡已经成了某种社交文化。约客户小坐,不必在大饭店,不必在办公室,咖啡厅中,良好的服务,一人一杯香浓的咖啡,可以聊很久。那个时候有个时髦的地方叫“上岛”,大卡座里坐着三三两两,一杯30元的咖啡,可以坐一天,满足了很多非会议室的讨论需求、非办公室的办公需求。后来又有了星巴克、Coasta,就开在写字楼下,于是认识的口味也多了,也不再喜欢速溶,现磨咖啡的香味更沁人心脾。摩卡、拿铁、美式,我记得第一次有一个同事点espresso,着实让我惊奇了一会,“这么小一杯,怎么喝?”,直到看美剧,发现这就是酒的原浆,其他口味不过都是调制而已,差别只是水量、奶量、调制顺序的差别。看明白了工序,也就越发理解了每年他们的新品,燕麦拿铁、焦糖玛奇朵、馥芮白.....谁说老外数学不好,我看就不错,排列组合玩的是真溜!核心是起名的艺术。
随着喝咖啡的日子加长,很多人又成了真的票友。咖啡产地、烘焙时间、口味组合,于是,喝咖啡正式进入了“文化”的味道。在文化的加持下,了解了植物学、地理学、化学、营养学这些科学的意义。对自己小时候的教科书升起无限怀念。但最终败阵,准备做一个俗人。就只能记住自己喜欢的豆、品牌和品类。所有的口味都不再吸引我,我回归了自然原始,要是espresso,要么美式。以功能性为主,深深依赖上了星巴克的大美式。
咖啡毕竟是一种外来文化。喝咖啡的同时,也不断收到各种对喝“咖啡”的质疑。最多的质疑来自于对健康的质疑。烟“瘾”和咖啡“瘾”,凡是“瘾”了,都有危害。从咖啡因对孕妇的影响,衍生到咖啡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再衍生到咖啡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似乎每一篇都有道理。但从致病性机理来说,那一定是有“量”才有“质”,从量变积累质变的原理角度,控制一下摄入量还是一个说得通的方式,于是按照孕妇级别,控制一天不超过三杯,当然杯大小的标准是以原产地咖啡espresso的基本量为基础,而不是以水杯容量为基础就是了。
在咖啡已然渗入中国文化中的当下,必然有很多为咖啡正声立言的,倾诉咖啡对人体健康的诸多好处,对于长期熬夜的人来说,最大的反击言辞居然是同样是熬夜的人,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肝病患病率要低很多。哈哈,大部分不都是熬夜导致的困,需要熬夜才会引发对咖啡的需要吧?这个论断真是解了所有加班人喝咖啡的内心罪恶感。至于说科学性中到底什么是本质影响,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
能明白的就是,怎么喝咖啡有利于健康,也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于是又有了很多话题,比如说清晨喝咖啡,其正向意义价值是促进代谢,消肿、减肥,而同样又出了反向影响言论,就是咖啡带来的兴奋感容易导致冲动。同时,还有研究表明,喝咖啡无法解决一定的睡眠剥夺缺陷。说白了,就是“睡不够,咖啡凑”的心理假设,并不能真正帮助你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有条不紊。睡眠不足对认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是咖啡不能替代解决的。
一杯小小的咖啡,居然牵扯出这么多的内容,可谓凡物有价。引出了这么多的讨论,证实了加缪说的“思想的开始就是矛盾”。说到底,每个人都一件事的看法、接受程度都受着各种各样生理、心理、社会的影响。因此,还是遵循自然,不要刻意以用致用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