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游记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连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要塞。
冬日清晨,很早就被鞭炮爆竹声吵醒,从静宁出发的路上,迎面遇见好几支接亲迎娶的车队,装扮得喜气洋洋,看来今天日子不错,老百姓重视黄历由来已久了。静宁到崆峒山一百公里,车程一个小时。
把车在停车场泊好,我们选择坐缆车从索道上中台。蔚蓝色的天空,徐徐的风带着初春的阵阵凉意,从缆车向下望去,夏秋季节碧波涛涛的湖水此刻结了厚厚的冰,像一面镜子。突然跳出两只松鼠,转眼消失在枝叶茂盛的林子里,不一会,又能看见它蓬松的大尾巴,只一瞬,又不见了。
崆峒山属于六盘山支脉,景区8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多种,森林植被郁郁葱葱非常茂密。
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森林植被异常珍贵,崆峒山对面的山脉都是光山秃岭,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我们从中台沿着山道拾级而上,山路回旋如螺,369级台阶从下而上依45度、60度、75度山势而建,每一角度都有一百多级台阶,石阶像一架巨大的天梯凌空而立,左右石峡壁峙,危岩夹耸,仰头望去,直通云霄,这就是以陡峭闻名的“上天梯”,所走路线是一个阿拉伯数字“9”,蕴含着道家九九归真的寓意。
天梯中部峭壁上有“皇帝问道处”摩崖石刻,爬完天梯石阶,就到了主峰马鬃山之巅——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皇城。皇城的建筑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是全山保存的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古代帝王的皇宫。
登临绝顶后,眼前豁然开朗,全幅美景尽收眼底。建于宋代的凌空塔映入眼帘,最令人叫绝的和惊叹的是塔顶上长的200多年树龄的松树,至今仍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古塔托松”是崆峒山的一绝和一景。
凌空塔院是佛教的主要活动场地,崆峒山佛教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赐崆峒山佛教田宅,崆峒山佛教在唐代初期就达到了鼎盛,梵刹庙宇,气势恢宏。寺内神像、法像庄严,栩栩如生。
崆峒山顶有一股水流四季不断,清澈甘甜,古老的泾河从崆峒山前峡谷穿过,流经阳麓,形成了碧波潋滟的弹筝湖。
崆峒山建有道观禅院,道教、佛教、儒教共存于此。
最富盛名的三教洞内,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老夫人塑像供奉一堂,佛道儒共存共尊,方丈、道长团结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万物、雍容大度、兼收并蓄的和谐气氛和优良传统,也是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古刹名山的独特精神。
崆峒派武术也是崆峒山文化遗产之一,和峨眉、少林、武当、昆仑、华山并称为中国六大流派。金庸先生的小说《神雕侠侣》中,崆峒派被赞誉为“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在明清时期被称为“崆峒十二景”,和近代新修的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被称为“九宫八台十二院”,司马迁、白居易、杜甫、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诗词、碑碣、铭文。
往上追溯,从黄帝到秦始皇、李世民、张三丰等关于崆峒山都有很多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故事。
上山难,下山更加不易,下山和上山的人同样络绎不绝。
来此登山的人或携手或擦肩而过,不只为欣赏自然和人合二为一的鬼斧神工,也在白云缭绕、雾气升腾的文化载体中重温历史故事,感受文化精神。
这个晒着太阳挠痒痒的老道多接地气儿啊赶在天黑前,我们下了山,双腿发软,走了很久平路腿还在发抖,酸胀。
离开崆峒山驱车一小时来到平凉市,入住的宾馆布置优雅、整洁暖和,尤其房间的主色调是我喜欢的浅亚麻色,让人放松安静。手机软件推荐的巴将军火锅也很地道,让我这样无辣不欢的人又吃到了熟悉的味道。
平凉小城,干净而安谧,就如同它的名字,记录着满满的、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