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

梅山文化

2018-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wangchuang2017

梅山是一个以湘中梅山为核心的古老历史地域的称谓,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湘中娄底以及益阳、邵阳、湘潭的部分市县,而以宋时的新化、安化为核心。梅山文化至今仍集中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包含丰富的人类原始信息,记录了人类心智发展并成型的过程,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的、神秘的地域文化。
以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为界,开梅山以前的梅山文化为早期的苗瑶族文化,其文化源流可以上溯到远古的九黎、三苗,因此具有一般地域文化都不具备的“独立根性”;“旧不与中国通”的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它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之保留了丰富的本土原生态文化内涵,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前期梅山文化的影响不仅深入到了湘南、湘西南、广东,也辐射到广西、贵州、重庆、四川、云南乃至东南亚地区, 并成为部分湘西南雪峰山文化的根脉。后期的梅山文化是汉人的移民文化,是外来先进文化与本地土著文明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文化,后来 发展成为近、现代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梅山被认为是国际性民族瑶族以及苗族、畲族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祖山,在这方地域上一定曾经发生过我们现有的研究尚未探及的一段历史进程,并给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表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廓清迷雾,逐渐解开其中的一些迷团,还原那一段充满魅力的历史。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可能直接面对两个命题:一、环洞庭湖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而资江流域在其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二、湖南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而苗族的先祖是我国最早由渔猎转入水田稻作农业的民族。包括梅山文化在内的苗楚文化作为先进的稻作文化的代表,历史上对黄河文明进行了主体基因输入。
  湘中是一片热土!湖湘民俗文化是一种神奇的地方文化。一直以来,我以为她保存了最强悍的湖南基因,最典型的湖南性格,最原生态的湖湘民俗……并形成了富有代表性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为荆楚文化的一支,早期属于南蛮少数民族文化,奉蚩尤为始祖。
宋代梅山开化后,佛教、道教及从长沙、株洲方向迁入梅山境内的江西庐陵文化,与梅山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佛道巫交织、独特性十分显著的后梅山文化。原土著未归服的族人不断向西南迁徒,使梅山文化影响的范围涉及到两广、云贵川及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现在西南各少数民族文化中,都能找到梅山原生宗教文化的踪迹。
  作为一种物质和观念形态文化现象,梅山文化广泛存在于湘中土壤和湘中民俗中。梅山峒民历来有“信佛老,尚鬼神”的传统,即便在今天的梅山地区,民间仍流行“庆娘娘”、“还傩愿”、“傩戏”等民俗性宗教活动。而隆回花瑶作为瑶族活的化石承载千年历史,紫鹊界梯田作为稻作文化的奇迹重现先民生活场景……这些民俗事项和历史遗迹为我们分析和研究梅山文化提供了依据。我们考察梅山文化的历史,据其特征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梅山原居民为生存而艰苦卓绝、蛮勇悍励不服王化的阶段,时间为宋开梅之前大约1000年间。其文化特征在宋人开梅山诗中多有表现;第二阶段为脱梅入湘,风雅并存的阶段,又称后梅山文化阶段。宋开梅山后,梅山原居民渐渐被汉化,梅山地域只在名称上保留了上梅下梅的称谓,范围大大缩小,其文化属性呈现为被湖湘文化同化的趋势,钱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学风》所举17代表,除谭嗣同为浏阳人,章士钊为长沙人,其他均为梅山人,他们将梅山人自由浪漫的天性、蛮勇倔强的民性发展为“独立自由之思想,坚强不磨之志节”,从而开一代风气之先。
梅山文化是湘中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最好纽带。它承载了湘中有形的历史和无形的精神,每一座山,每一处砦口,每一首民谣都在讲述一段故事,根据宋史记载,古梅山地区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其核心地带,包括四市十县(市)区,总面积达2.455万平方公里,即娄底市及所辖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邵阳市及所辖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益阳市及所辖安化县、桃江县、赫山区以及怀化市的溆浦县。近年来,域内神秘古老的民间文化、鬼斧神凿的山水洞穴、绿色养生的农作物和中药材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旅游者的目光。据统计2012年至2014年,娄底、益阳、邵阳三市旅游收入的总和分别为324.15/405/410.6 亿元。
湘中区域地缘相邻、历史同根、文化同源、民俗相通,如以梅山文化为纽带,促进娄邵益区域旅游融合发展,能够整合旅游资源、实现高效开发,形成1+1>2的集合效应,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大发展。
   为此,我们认为湘中地区应破除行政区划壁垒,以“大梅山文化旅游协作区”为平台,整合湘中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大融合,打造集休闲养生、民俗民事体验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美丽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而推动湘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