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做运营时,我们在做些什么——新手篇
“谁说运营小白天天打杂?我觉得我干的活就很单一嘛,天天扒虾(瞎)。”
作为运营小白,你是否也曾这样自嘲过?
或许你入行时间还并不短,你做的事情数量很多,种类也很多。
可当有人问你运营是什么你还是说不出来,所以心虚地自称小白。
运营行业所涉及的千头万绪,运营行业的非标准化都是你回答不上来的原因。
好巧,我也曾是。
在提炼和厘清以下三个关键词的过程中,帮助我明晰了当我们看似在做各种各样的杂事时,我们其实在做什么。
一个中心:对数据负责;两个手段:搭建场景,应用或创新玩法。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连接用户和产品。
关键词一:数据
首先,从对几种运营类型的定义便不难看出,无论是哪种运营类型,其核心目标便是对数据负责:
内容运营:围绕着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搭建起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内容相关的数据,如内容数量、内容浏览量、内容互动数、内容传播数等。
用户运营:围绕着用户的新增——留存——活跃——传播以及用户之间的价值供给关系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用户有关的数据,如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精英用户数、用户停留时间等。
活动运营:围绕着一个或一系列活动的策划、资源确认、宣传推广、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流程做好全流程的项目推进、进度管理和执行落地,必须实现明确活动的目标,并持续跟踪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做好活动效果的评估。
产品运营:通过一系列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段,去拉升某个产品的特定数据,如装机量、注册量、用户访问深度、用户访问频次、用户关系对数量、发帖量等。
其次,数据贯穿整个运营流程。初期制定策略阶段要评估当前数据;验收效果、调整方向之时,亦要进行数据分析,如此往复,形成闭环,所谓“向数据要迭代,向迭代要数据”(如下图所示):

数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对数据负责是我们开展一切运营工作必不能忘的初心。
关键词二:场景
其一,在日常工作中,运营所做的一切,都应该瞄准着具体的用户使用场景或转化场景。因为这是在用户对产品建立认知后,能够进一步认可产品价值并直接形成购买决策的关键。
就像电视剧、综艺节目间隙听几遍拼多多的洗脑神曲也许只能让你对这个品牌有初步的印象,甚至都不足以让你有下载APP的欲望;而后某天朋友微信发来拼多多拼团链接,你初尝甜头,心里一动;等打开软件首页发现更多特价产品,你终于体会到平台商品物美价廉的优势,控制不住买买买时,你和拼多多才正式确认完眼神。这便是通过运营的种种场景铺设,才最终把产品真正带到了用户身边。
其二,当市场内“绝对用户数量”的增长空间已经不那么明显时,除开辟新的战场之外,抢占用户使用和触碰频次更高的场景亦可以出奇制胜。
在几大音乐播放软件都已经各为“一方英雄”,用户基本瓜分完毕的情况下,网易云音乐独辟蹊径,运用用户日常生活中触碰频次极高的场景——地铁,集中展示精选的用户音乐短评,创新性使用了音乐地铁专列的玩法,在极短时间内争取到了大量用户的关注,狠狠博了一番好感。
其三,场景给玩法搭设舞台。所谓“场景摸得透,玩法玩得溜”。当一种新玩法热起来之后,绝不能不懂场景,贸然模仿。拿最近大火的在以抖音、西瓜等为代表的移动端小视频APP投放广告的玩法来说,如果不经过对视频信息流场景的调研,不针对新场景对素材进行调整,直接将投放贴片的素材搬到短视频平台,效果未必会好。比如广告字幕,从电视之类的大屏切换到手机这样的小屏,位于屏幕底端的字幕将同比例缩小,如果不加以处理,在快速浏览的情境中,字幕就只是飞驰而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三:玩法
由于玩法与场景的密切联系,且上文对场景重要性的阐释已经为玩法在运营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做了背书,此处不再赘述。不如让我们讲讲决定玩法的几个要素。
(一)按产品发展阶段
可不像农民伯伯有农忙农闲一样,运营每阶段都各有各忙。产品初创期,要拉新吧?包专列还是唱个广告歌呢?产品成长期,要推广吧?BD、第三方平台推广走一走吗?产品成熟期,要维护用户吧?季度促销、会员特权要不要啦?产品发展阶段不同,运营侧重方向不同,玩法也不同。
(二)按TO B or To C
其实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既有需要TO B 运营的方面,也有需要To C运营的方面。
拿外卖软件来说,从普通消费者需求出发,这是一款TO C的产品,用户运营所涉及到的玩法主要有短信营销(如逢年过节抖机灵发祝福,用户好久不用软件卖萌卖惨求关注等)、满减活动、送代金券、非高峰时期提供更大幅度的优惠等,要不断地拉新和留存用户;但作为一个供给平台,外卖软件还要面向商家等实体企业,这时候更多要用到的是TO B 策略,如进行店铺推荐和排名等。
To B为主的产品其运营模型是双漏斗结购,面向企业和面向普通用户的两端都要运营好,否则任何一端的运营不善,都可能导致用户的极大流失。其中指向具体用户的部分,运营策略与To C的产品运营没有太多差别。不过,其中面向企业的部分关注更多的是效率和功能性,可能还需要配套的服务体系支撑。
(三)按UGC类型
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产品的最大区别就是,用户参与价值也构成了产品核心价值的重要部分。因此从UGC类型来看运营策略和玩法,也是一个必要的切入角度。
1. 资讯类产品
代表性产品:网易跟帖、微信公众号留言
代表性玩法:通过价值内容的挖掘,组成专题或特色栏目,推荐到核心运营位,可以发挥内容的“余热”。如网易跟帖的特色栏目《神评组》、《二楼定律》、《高楼督造处》《所有人答所有人》等,为用户熟知,并形成了一定的用户拥趸。
2. 社区类产品
代表性产品:豆瓣、简书、知乎、贴吧
代表性玩法:简书首页焦点图总能看到层出不穷的征文活动、社群活动、脑洞征集,且活动主题不落俗套。无论你何时打开首页,都有参与创造UGC的机会和空间。
3. 问答类产品
代表性产品:百度知道、知乎、悟空问答、分答
代表性玩法:知乎将同类问题一定量级的优质UGC整合成专题,定期出品知乎日报、知乎周刊(电子书)等,都是对优质内容的沉淀。借助微信、微博、app(知乎日报)等渠道进行分发,还可以实现二次传播和品牌效应。
4. 电商类产品
代表性产品:大众点评、小红书、淘宝宝贝评价/问大家
代表性玩法:从运营角度,特别是冷启动时期,需要有一套更“严苛”的内容审核、筛选标准,确保内容调性,并进行用户教育。小红书官方账号会针对用户发布笔记私信修改建议;同时,官方账号也经常分享一些优质笔记的写作、拍照技巧,公开筛选标准;此外,首页高颜值的笔记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商品评价是门槛比较低的UGC形式,小红书通过产品和运营的配合激励,适度提高了它的门槛,打造出高质量的分享氛围。
最后,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一句名言和一句歌词记住这三个关键词。
“数据是运营进步的阶梯——亚果本果”
“是谁,把我带到你身边,你身边?是那场景和玩法,是那场景和玩法啊~~~~~~”
注:此处的“我”指代“我”运营的产品,“你”指代用户。
这篇文章内容主要基于我目前在三节课运营P1课程的所学所获,也参考了不少大牛的干货神贴。我希望能够帮助自己和其他对运营初有概念的小伙伴们实现运营思维的哪怕一点点跃迁。如果说老黄是运营之光的话,这篇文章能充当“运营打火机”也行。未来如果我能变成“手电筒”和“火炬”,还会写中级篇和高级篇的。
参考文献:
《运营之光 2.0》(作者/黄有璨)
视频信息流广告,你真的知道怎么投吗?(文/TOPMarketing微信公众号)
B端运营:不同阶段的产品,运营都有哪些玩法?(文/柳絮飞舞)
To B & To C:To B产品运营玩法真的不同?(文/samrun)
聊聊不同类型产品的UGC运营玩法(文/了了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