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中的处士渊源
文图/李根勇
传统文化书心意,炉火纯青大手笔。
横碑大气贯古今,竖碑端庄讨人喜。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写作融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乡土风情,民俗文化无处不在。
萌山脚下曾子像,嘉山祥水美名扬。
追梦时代做榜样,中华儿女谱华章。

人生六不忘:不忘根:炎黄之根,宗族之根,祖先之根;不忘本:立身之本,处事之本,做人之本;不忘善:修德之善,行道之善,解难之善;不忘恩:养育之恩,栽培之恩,帮扶之恩;不忘责:社会之责,岗位之责,家庭之责;不忘情:血缘之情,真爱之情,挚友之情。

在碑文中,为什么许多祖先被称之为“处士”呢?说到“士”,就不得不说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划分。中国古代把人们划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
“士”,通俗点讲就是做官的、吃(官饷)公家饭的,处于社会的最高於层;“农”,就是农民,说实话古代的农民其社会地位并不低;“工”,就是从事手工业的人,处于第三个阶层;“商”,就是商人,属于末流,其社会地位最低。
相对于“士”是做官的;“处士”就是指那些有德才,又隐居起来不愿做官的人。早期的“处士”,名声都很大,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影响力,而往往又不愿意与当政者合作。比较著名的有,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黄石公等等。越往后,处士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其德才和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低;当然也不乏陶渊明、唐寅这样著名的处士。再往后,就泛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了。
咱们现在看到的墓碑,绝大多数都是清朝及以后的,清朝以前的都很少。可能这一时期皇权逐渐地衰落,规矩和讲究比较宽松了,所以很多墓碑会缀之以“处士”两个字。也许躺在里面的是个读书人,也可能只是个认字的人,也可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人。总而言之:逝者唯大。碑文上所刻"处士"、"处仕"都是对故去先祖的谦词和敬词。
人逝世后,要"盖棺定论"(即祭文、生平),要"树碑立传",以缅怀先祖,福荫后世,流芳千古 。而立碑对一个家族(家庭)来讲,是福荫后世的大事,有着庄重的仪式和深远的意义。而碑文又有着十分讲究的规制格式,分为传统格式和现代格式,其正面叫碑文,有故者姓名、生于卒于年月日及后裔奉立者的姓名;背面叫墓志铭,撰写赞颂故者的祭文、生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