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负数减去正数的悲惨
看国外的小说,特别是名著,有几点比较难受,一是关于各种人物的名字,往往整部看完,也没把主角的名字完整记住;二是关于语言的表达方式,总是和国内文字的排列组合不太一样,总觉得艰涩拗口,看起来不那么习惯(当然应该也和译者的文字功底有关);再有就是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很多看起来总像一幕暗灰的天幕,阴沉沉的让人颇为暗郁,而这一点,在读《雾都孤儿》的时候,感触尤其深刻。
我虽然不是生在富贵人家,甚至小时候家里只能顾及温饱,小康都是奢想,但一来没有经历过大家谈之色变的某大革命,也没尝到自然灾害饿肚子的事,更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对于真正那些吃不上饭、三餐难以为继的生活终究没有体验,所以在看到小奥利弗从出生到长到十岁左右,在济贫院里那段堪称奇迹般活下来的生活经历直觉得不可思议。以前也看到类似描述,像给天上的爷爷写信的凡卡,像流浪的小三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但出于阅历和篇幅,感受都不如这次之深。我不能想象一个孤儿,在济贫院里吃不到一顿饱饭,不,应该说连一顿真正意义上的饭都没吃过,这样竟然也能顺利长大。这一对比,又深感庆幸,相比之下,我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简直就是在天堂,而现在这些孩子的幸福更是让人心虚。让我心虚的是,同样是孩童,这样巨大的反差会不会折了他们的福分?真是呢,在那些吃不饱饭、或者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岁月里,诞生出那么多伟大的人,而在如今的安乐窝中,养成的却是一个又一个拿着高分高薪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整天嚷着无聊困在虚拟里的“低能儿”,以及一言不合就要离家出走就要仇恨社会就要跳楼求死的“病人”……我们的社会一派畸形繁荣,我们的青年一副颓废麻木,这算不算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公平?上天给予了我们丰硕的物质,便抽空了我们善思的精神,而把它匀给另一个世界里那些更需要靠这般唯一信仰活下去的苦人儿。
《雾都孤儿》的小主角奥利弗·退斯特便是这样一个苦人儿,打从睁开眼那天就失了双亲,连名字也是被教区干事按ABC的字母顺序随机命名,一路靠老天垂怜勉强活下来,却挣扎得那么辛苦,几次三番都差点儿蒙主宠召,而这结果于他那样的人而言倒是一种痛快地解脱,他却连那样的机会也没有。好不容易遇上一个善良的绅士,命运却又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在关键时刻让他重新落入那帮强盗的魔掌。
这样的情节安排,看起来似乎有些眼熟,颇有些古龙小说的影子,让你在以为得到几分希望的时候,把你打入更暗黑的深渊。当然,就算有借鉴,也肯定是古大侠受了狄更斯的影响,倘若一直在绝望悲惨里那倒也罢了。真正的悲惨,是让你尝到希望快乐的滋味,伸出手却再也抓不住那近在咫尺的幸福,重新堕入深渊。这样的反差,就如同用一个负数去减去正数,只会加大负数的绝对值,等于把悲惨翻了倍。
如果有比这样情况还更悲惨的,不外乎生理上既受到了如此地板式打压,还在精神上被狠狠踏上了一只脚。是的,就像小奥利弗再一次落入魔窟,他首先担心的,并不是自己会挨饿挨打,而是会让老绅士误会他是不讲信用的坏孩子,让善良的人失望,或许从此关闭爱心通道。而为了加强这一效果,作者还变本加厉地安排了另一位绅士来和善良的老绅士打赌,赌这个孩子不会再回来。
当读者的,或是当观众的,最着急的往往便是眼见这误会被制造出来,却不能钻进书里、或电视机里去告知真相。但当这些着急分子自己成为误会的主角,却又往往因为蒙蔽而看不见真相,上天就是这样,在一个又一个循环中作弄世人。但如果我们遇见变故,多想想各种“万一”的可能,多从善意出发去为别人开脱,哪怕会吃一些亏,但至少减少很多过后的遗憾吧。
不知道小奥利弗在这样的境遇下会有什么机缘,出于恻隐,我倒更希望他所受的所有磨难,饥饿、寒冷、孤独、恐惧、委屈、痛苦……都是出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至少,这样想来,会给这些磨难镀上光环,也给自己的继续阅读增添几分理由。
对了,感觉受《雾都孤儿》影响的还不仅只古大侠一个,吴宇森拍《纵横四海》,多少也是从中有所取材吧。
一本真正的好书就是这样,它摆在那里,任凭后人从中采撷价值。就像路边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只要你愿意爬上去,总可以摘到你想要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