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由生活,都是资本累积出来的》
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组外出旅游的照片。
我评论着问她在哪儿休假。
朋友微信和我说,她已经辞职了,想休息一段时间,先出来度假了。
我很惊讶!
她在那家公司已经是总监了,工作稳定、薪水可观、深得老总信任......
放弃这么优越的条件,不是开玩笑的。
朋友说,不是公司不好,也不是什么条件不满意,是想给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表达着羡慕,说她过上了许多年轻人想要的自由生活。
她说了一句话。
“我已经过了需要忍着工作的年龄了!”
要知道,她才三十多岁!
我回复她:你不是过了要忍着工作的年龄,而是有了不用忍着的生活资本!
有人说,为了你想做的,一定要先做不想做的。
但我却觉得:因为你没有能力去做你想做的,所以才要做那些你不想做的。
多少人都梦想着诗与远方,却囿于工作、困于金钱、断于现实!
朋友说的那个字,“忍”。
不能说工作是一场苦大仇深的忍辱负重,但也必须承认,它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负荷前行的必须。
曾和友人们讨论过“寒门再难出贵子”一观点。
我说,我非常同意这种说法。
莫说是寒门,就连普通家境里的孩子,不管家长、邻里、亲戚、老师,从这些人那里从小接受到的观念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一辈子受穷!”
在父母有思想觉悟的寒门里,被奉为圭臬的信条就是,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这非常好!
但,它往往有一个个沉重的前提。
“咱们家穷!你可一定要争气!”
“咱们家没钱,你可得好好读书!”
“咱们家就你一个读书的,你可不能让我们失望!”
“咱们全家将来可就指望你了,一定得有出息!”
......
在这种环境下,读书学习对寒门孩子来说,从来不是求知欲、精神渴望,更不用谈什么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在“咱们家穷”的五指山下,读书,是寒门孩子经受五百年风吹雨打等待唐三藏经过并前来救赎自己的唯一信仰与使命。
这层意识所构筑的世界里,等待拯救并通过这场拯救去拯救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是寒门孩子的存在价值与终极意义。
非寒门的孩子,学习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的习惯。
家中藏书万卷、父母先辈胸有文墨、往来无白丁,不用刻意去学,学已成为一种本能。
继而,由知转为乐,由乐再生知,知与乐互融互促,最后,在乐中达到知行合一。
Ta们从小得到就是富足的鼓舞与乐观的鼓励,而非贫困的压力。
在教育层面,家庭给Ta们的,不仅有知识的重要性,更有不卑不亢、不畏不惧、不折不扣的精神,包括现有精神财富与未来精神空间。
再看寒门孩子——
从一出生就被家庭在心上烙下贫穷无力的烙印,伴着每一天成长,周围的环境也只是会在其捉襟见肘的心灵天地里打上一个个遮贫、遮困、遮羞的、欲盖弥彰的消极补丁。
也因此,寒门纵出才子,纵出富子,也难出贵子。
因为——心中的贫,抹不去!
这就是“人易富而难贵”!
可见一夜起豪门,难得三代出贵府!
同样的,在工作上,“寒门”工作是谋生压力,“非寒门”工作是梦之所及。
寒门做得吃力,非寒门是在努力。
寒门以工作而来的薪水当做通向下一步美好的敲门砖,非寒门却是以梦想为工作。
一个被利益驱使,一个以情感为驱动。
一个身陷当下囹圄,一个筑着辉煌金屋。
最后的最后,寒门之子把自己围困在八方不通的宿命枯井里,非寒门之子以金屋所藏为资本,天地四方任其行!
逆袭命运的寒门之子不在少数,可往往论起成功,总是一种悲壮的血色。
也难得知,物质上富裕了、声誉上成功了,心底呢?
是否也随着已有的财富与声望填上了那些四面透风的窟窿?
寒门之子成功后,获得的是严肃的肯定。
非寒门之子成功后,赢得的是明快的喝彩。
都是人,却难以被一视同仁。
我们也多是寒门之子,常常怀着美玉的遥远追求,却只得守着当下顽石,既守着当下顽石却又惦记着远方美玉。
相形见绌的鲜明里,我们差的不是只钱,更多的是心上的踏实。
我们把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对原生进行摆脱,而不是对美好的收络。
其实,远方不在哪个假期里、不在哪座城市里、不在一步一叩首的西藏朝圣之路上,只在当下。
当下,才是最远的远方。
无法跨越当下,就永远无法抵达远方。
生活,不是放弃,就是继续。
工作幸福吗?
哪怕不那么幸福,你也要告诉自己很幸福。
你不改变对待事情的心境,事情就会反过来吞噬你的平静。
像朋友说的,当无法抽身就走的时候,你要做的,是缩短忍的期限。
能达到这一结果的唯一途径,是让自己使尽全部心力专注做好当下之事。
想要的自由生活,都是资本累积出来的!
《寒窑赋》里有句话,我甚是喜欢!
“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