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情,说说爱

张兆和:“顽固”终会消散

2020-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做作

1

1930年,《合肥四姐妹》三姐张兆和拒绝了沈从文的示爱。

一个是大学学生,一个是知名作家兼大学老师。

沈从文被学生张兆和拒绝后,很伤心也很忧愁,表示尊重,也绝不轻易放弃。

他在给兆和的信中,承认自己“顽固”,也尊重她的“顽固”。

他说:“我爱你而你偏不爱我,也正是极好的一种事情。我愿意你的幸福跟在你偏见的背后,你的顽固既是你的幸福。”

浪漫的情话带着淡淡的忧伤,也挑明了兆和对他的偏见。

那么,张兆和如此的“顽固”、“偏见”,是她错了吗?

正如沈从文对张兆和爱的“顽固”,又有什么错呢?

2

兆和出生的那天,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欢乐。

大家都在期盼着这一胎会是个男孩,一旦期望落空,这个孩子却要承受大人们的失望。

从小在家中,兆和都感到自己无足轻重,没有人特别宠爱她。

尽管父母都是爱她的,但是她们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姐姐们。

小时候,受委屈最多的也是兆和。

她在课堂上犯错时,家庭教师敢拿木尺打她手心,却不敢惩罚二姐;她也常受到二姐的欺负。

虽然常常受委屈,却让兆和养成了内心刚强又独立的性子。

这与朱干干的教导大有关系。

朱干干是照看兆和的“保姆”,相当于半个母亲。

朱干干是个很理性,很少流露感情的人,她教导兆和要自制自强。

兆和受委屈之后常常会垂头丧气,朱干干总是开导她:吃一顿就没事了。

所以兆和在受惩罚时总是一声不吭,不哭不闹;在受欺负时,也从不埋怨。

她不好争辩,善于沉默,喜欢独自承受,独自解决问题。

即使在淘气捣蛋时,也喜欢单独行动。

虽生在大家族,但兆和没有太多的讲究,或许是早早地懂得生活不易,她十分容易满足。

佣人从自己碗里分给她的糙米饭,她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兆和的食量还很大,吃饭时总是从第一个坐下,吃到最后一个离开。

从小的性子和经历,让兆和成了一个看似顽固又沉默的人。

也让兆和的爱情观生出些许“偏见”。

3

兆和认为,所有的爱都是有目的的,即便最初的动机不是利己。

这种想法让她对爱情望而却步,充满戒心。

正如兆和的朋友所说:她的理智胜过情感。

在沈从文的穷追不舍和步步紧逼之下,兆和找到当时的校长胡适,表明对沈的态度,希望他不再纠缠。

胡适对沈从文十分推崇,在得知兆和不爱沈后,还是希望他们能成为朋友。

兆和却不赞同,她认为不喜欢他,就不要给对方留有幻想。

与沈从文做朋友,会让他误解,给彼此造成麻烦。

兆和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如果一个人爱她的追求者,接受则无可非议;

如果不爱,因为他爱的诚挚,就勉强接受,是不会幸福的,最终会带来麻烦与苦恼。

然而,有时候理性终究还是会被感性击垮。

对爱过于戒备的兆和,在二姐允和的开导下,开始对自己的“偏见”产生疑惑和动摇。

同时,在沈从文持续三年的情书轰炸之下,张兆和在内心竖起的防护墙一点一点破裂。

终于,让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喝到了她这杯“甜酒”。

然而,兴趣和三观多有不同的两人在婚后的生活中磕磕绊绊。

沈从文浪漫热情,张兆和理性务实。

或许沈从文爱的更多,或许张兆和爱的更深沉,但两人常常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失望。

在相互的磨合中,磨淡了最初的热情,缺少了更多的理解,放大了对方身上的不足。

这些都容易让夫妻之间产生隔阂。

此时,孩子和家庭成了最好的纽带,也是他们坚持走下去的责任。

两人在共同经历风雨后,终究还是没有离开对方,尽管有失望和遗憾,能够一起走过这一生也是一件幸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