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与学读书写作站: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如果忽然发现身边那个少言寡语的小子突然语出惊人、技惊四座,请不要冒出此人突然顿悟、开挂之类的想法。
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
《可怕的错觉》一书中指出: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穿石、成塔、成裘的高光时刻、耀眼瞬间,而忽视滴水、聚沙、集腋这些普通、枯燥且灰暗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循环往复的积蓄时期。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高,也不会出现无缘无故的低。
答案都写在过程里。
01
请把目光向前推移
除了史书中记载的那些个出生前、出生时和神仙、真龙有些故事的奇人外,绝大部分能载入史册的英豪都是从娘胎里生出的肉体凡胎。
在出生时,只要是肉体凡胎,除了特殊情况,大脑的各项属性都还是在正态分布之内,意识认知也都趋于相同。
就算是上一代智力超绝,在下一代身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回归。
再将为数极少的“醍醐灌顶”“贯通经脉”等之类的“绝学”除去。
人和人在出生时,思想认识基本差不多。
都是处于混沌、萌芽期。
但是,又不能囿于这种差不多。
因为,人,不仅仅于此。
02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虽说,出生时的各项属性都还差不多。
但是,出生后,就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
不同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同。
有些只读鸡汤爽文充饥充能、只能辗转各地疲于奔命、只阅狐朋狗友酒肉之间。
而有些在耳濡目染之下,饱阅智慧经典。
近期读到,王天叙练字,提笔写了个“大学之道”,又念叨半天。这时,旁边五岁的王守仁忽然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天叙很诧异,便问王守仁为什么会背。王守仁说,爷爷每天都在诵读,耳濡目染,他也就会背了。再另提一嘴,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状元,还是明孝宗最推崇的日讲官。
有些在长辈师长之后,遍览大好河山。
《小舍得》里,农村出身的米桃,到同学夏欢欢家,看见没见过的零食、限量版的芭比,还有每位398元的套餐。我想,她应该很难理解夏欢欢过得是怎样的生活。相比米桃,肥隼我高中时有次被我那个游遍大好河山的朋友带去酒店吃自助餐,也是惊叹于他平时每顿午餐50元的标准,好吧,那是我10天的餐费。
有些在亲朋好友之间,会盟风流人物。
某个前些年出过很多书、上过很多节目的人,从小在最高学府长大,祖上都是学者、大拿、名人。他小时候遇到什么不明白的内容,家里人就会给他写个纸条,说你去问×叔叔、×阿姨。而这些个×叔叔、×阿姨,都在院子里,还都是国内这个专业的翘楚。
当然,上面都算是极端的例子。不过,从小站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被动的教育、视野、阅历、经历都会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从小听得多、看得多、见得多,获取相同的认知水准也比常人较为容易。
不过,这并不是全部。
03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时与势不会永恒不变,变才是唯一的不变。
旧时王谢堂前燕,总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上没有永恒的达官贵人,也没有世世代代的鼎盛之家。
千万不能囿于宿命论中不可自拔。
艾森豪威尔的母亲曾经对他说过:“你在打牌的时候啊,即便你抓到一副最烂的牌,你也不能弃局,你也得把这个牌给打完了。”
我们不能决定最开始拿到什么样的牌,但是主动权在我们手里,打好、打坏、打出色彩、打出变局,都在方寸之间。
如果单纯去横向的和别人比牌面的大小,比来比去,总是一山还有一山高。况且,就算比到最后,也只是“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不争一时之快。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的是持续用力。
相比来说,应该纵向的比,就是昨日的自己、去年的自己比,比比看自己多干了什么、多学了什么、认知提升没有、胸怀是不是更大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科院大学毕业的黄博士在学位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还写道:“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矩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就算基础属性很低,每日每月每年都能增长一定百分比,假以时日,用尽全力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